来源:
2017-07-05 10:47罗 勇
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拉近了亲友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不过,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微信内容的真实性并不容易甄别,其存在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步,莫把微信变“伪信”。
打开微信朋友圈,广告代购的、心灵鸡汤励志的、集满点赞送礼的、关注拉票的、转发送红包的、偏方秘方养生的各种信息不断刷屏,由于朋友圈都是自己的亲友、同事、熟人乃至一面之缘的人,这些信息的真假,一时难以辨别。如果朋友圈中有人为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不惜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地散布一些诸如小孩被偷、人体器官被盗等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更是难辨真假。
面对这些纷繁冗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我们不妨在转发、点赞前多想想,看看文章来源是否可靠、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目的、角度是否客观公正等等。如果断定是谣言或真实性存疑,就不能转发。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善意告知其及时删除,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只有斩断朋友圈谣言的传播链条,才不会让微信变“伪信”。
第二步,莫让微信变“危信”。
当“伪信”发出后,虚假消息或谣言一旦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势必会追究发帖人的法律责任,造谣者甚至会锒铛入狱。如此一来,“伪信”就会成为“危信”,既危害他人、社会,又危及自身,我相信这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
作为一个网络产品,难免就有漏洞和风险。在朋友圈里,有些人喜欢晒娃,有些人喜欢晒自己的所在位置,这似乎并无不妥。但要注意保护好隐私,不要随意透露自己个人或家人的信息。发微信时,孩子的姓名、家庭住址、幼儿园或学校名称等关键信息千万不能透露,自己的电话、行踪、所在位置一定要慎用,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掌握、利用,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
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不是太小心谨慎了,还让不让人惬意地使用朋友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量事例应引起人们高度警醒,个人信息、银行密码都能被黑客或犯罪分子轻松窃取,更何况是你主动晒出来的个人隐私信息?当微信成为“危信”,当你成为隐私泄密的受害者时,悔之晚矣!
言论.刊发于2016年2月1日《昭通日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