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7-05 10:00通讯员 陈 洪
他,风雨无阻,义务维护村组公路6年无怨无悔;
他,不图名利,只为父老乡亲走路更加舒坦顺畅……
他,就是81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头发花白精神仍旧矍铄,家住永善县新拉村私堰六组的彝族老人卢庆安。
早晨七点刚过,卢庆安老人便扛上一把磨得铮亮光滑的锄头,轻轻掩上院门,来到贯穿村子的公路上,开始了他一天的护路工作。看到障碍,老人弯腰一一清除;遇到坑洼,老人挨个儿填平。乡亲们眼中,卢老在私堰、花秋一带,一直默默维修这条村组公路,整整坚持了6年,风雨无阻。
卢老所在的溪洛渡镇新拉村私堰六组地处高二半山区,1000多名群众的进出要道全是土路,晴天走在路上磕磕绊绊,一到下雨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人车难行。于是,卢老每天都要带上挖锄、铲子、撮箕等修路工具,走到哪儿修到哪儿,哪里不平垫哪里。“这里树多有水,就算是太阳天也很难晒干,车辆路过经常打滑,要把周围的泥巴石子多挖点来才填得平”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举起锄头,把路边的泥土挖进撮箕,再抬到坑塘处填埋,用锄头一一摊整平实。
自2010年该村组公路修通以来,私堰3公里多的路况都装在了卢老的心里,哪个路段容易遭碾压形成坑塘,哪个拐弯路口车轮容易打滑……他都牢记在心,巡查“路况”、修坑补塘成为老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路修好了不管不行呀,这些包包坑坑挂车底盘,路修好点不只是方便周围人,也方便子孙后代嘛!”就算是正常天气情况下,老人每天起床后都会到四周公路上巡看一趟,捡捡石头、挖挖沙土填坑补洼,一直要忙活到中午十一二点才回家给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老伴做饭。吃过午饭,卢老又继续出门到更远的路段去查看。
私堰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的老人也多忙于生计。一些人对老人修路的执着当初也不是很理解,觉得他是闲得无聊打发时间;路过司机看到老人修路,还以为他家要拉运物资才来修护。看着老人这么辛苦,儿女们也劝他要多注意身体、安享晚年。不过,卢老有着自己的一股犟劲儿,他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面对旁人的非议和家人的“微词”,他丝毫不予理会,依旧每天外出修路。慢慢地,大家被他的坚持所感动,说闲话的人少了,家里人也由他去了,修路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成为卢老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以前外面来的车子要去花秋社,认不得路,好多次都开到我家旁边的公路上来了。”卢老告诉我们,蜘蛛网似的村组公路岔路口没有路标,给外地车辆、来访亲戚带来许多不便,很容易迷失方向走错路。为方便外来车辆不走错路,他在岔路口一一设置了路标。如今,我们仍旧能看到简易的木牌上用油漆写着“团山”、“花秋”等地名,并标明了路的方向。卢老说,有时遇到不熟路的外地人,他还要热心带他们去目的地。
其实,年过八旬的卢老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与老伴操持着家务和耕种着两亩地。老人身体硬朗,很少生病,修路护路一点也不“偷懒”,若遇下雨天就戴着斗笠修路填坑。老人觉得修路既锻炼了身体,又力所能及为大家做点事。而卢老年复一年的修路善举也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当地人都赞他“人善心好”。
“他很了不起,我们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拿着工具修路,走到哪,好事就做到哪!”卢老80岁的堂弟卢庆华,对堂哥这几年坚持修路不计报酬的事儿很点赞,认为这是方便群众、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值得去做。“以前社上的自来水管不通水了,老人家都会积极的参与修理,只要他觉得是对的事就让他做吧,我们支持他。”三儿子卢昌银尊重和支持父亲修路的善举。
“老人家不但义务修路,他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和周围群众相处融洽,不论谁家有困难,有什么大事小事儿,他都愿伸出援助之手。”村支书吴启友告诉我们。卢老的坚持让人感动,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他的护路“善举”, 新拉村委会在《善行义举榜》宣传栏里特别推荐了卢老的事迹,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到践行善行义举的队伍中来,弘扬文明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植在每个群众的心田。
常言道: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将一件好事做到底。卢庆安老人多年如一日,义务为村民修路不图名不图利。作为一名“义务护路工”,他从来没有想到要“退休”。“只要还能劳动,我就要继续修路。”老人表示,要将自己的这项“义务”坚持到底,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周围村民一起动起手来,合力维护好家门口的路。
通讯.刊发于2016年12月28日《昭通日报》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