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6-17 10:14昭通新闻网讯 (通讯员 施汝春 朱朝艳) 近年来,巧家县立足县情,遵循市场规律,把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铁杆庄稼和支柱产业。2016年转移富余劳动力15.0169万人“闯四方”,创劳务收入29.5亿元。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县致富产业,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半边天”。
巧家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服务为支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整合培训基地,利用农闲季节,对群众进行“定向”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技能和劳动者素质。为保障用工单位可靠,农民工能挣钱、稳得住,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组队先后到广东、上海等用工市场调查,2016年,该县与福建莆田市、广东东莞市15家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务合作伙伴关系,筛选、提供准确的用工信息22条,用工岗位1万余个,有序输出农民工754人。同时,依托格巧公路建设、白鹤滩电站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创造更多劳动就业机会,促使农民群众实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全县劳务经济效益的整体转变,劳务经济成了巧家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新店镇青山村的杨家华告诉笔者,他以前也是电焊工,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没有电焊工专业等级证书,不好找工作。自从2016年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培训后,他取得了电焊工专业等级证书,在外面很好找工作,有时还忙不过来,一年下来,可挣到近10万元。现在家里换上了56寸的大彩电,新增了太阳能、洗衣机,还盖上小洋房。在巧家像杨家华一样靠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人还有很多,杨家华只是巧家县劳务输出的一个缩影。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改变在悄悄发生。外出打工的农民腰包日渐鼓了,房子盖漂亮了,生活更宽裕了。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打工潮流。一些农民工还由“候鸟式”输出转为常年输出,相当数量的农户举家迁入城市。
家住巧家县新店镇开基村的李芳华9年前就在巧家县天花板电站做临时工,每天只能领到50元,自从2008年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钢筋工技能培训后,工资涨到100元一天。2012年带领20多人到老挝承包钢筋和电焊工程,一年能挣到60多万元。
做好农民工维权服务,让农民工能在外安心务工。该县把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重头戏”来抓,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劳动者若遇到困难,可拨打劳务输入地劳动保障部门的“12333”和“12370”进行咨询,也可以向巧家县司法局咨询。今年以来,受理务工人员电话咨询6次,为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巧家县人力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高兴安告诉笔者,2017年,劳务技能培训和输出重点放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巧家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在巧家60万人口中,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4.21万人,2016年,培训劳动力转移3472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0169万人,实现劳务工总收入29.5亿元,预计2017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万人,预计实现劳务工总收入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