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0-08 16:38朱汉
我把“正果”打上引号,意在强调此“正果”非圣贤所成就的正果。
我“正果”的具体指向是我与《昭通日报》有关的一些事:我是《昭通日报》通讯员;云南报业集团通讯员;昭通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首)的稿子;出版散文、随笔集《巧家掌故》编撰党史著作4本。
这些相对大家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不足挂齿,但是对我一个山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已是不易之获。人近古稀,思“正果”,原委还在《昭通日报》
上中学住在大队(现在的村上)上,大舅是文书,当时的《昭通报》就归在他处,成了我的专爱(因为没有人读)。那个年代没有电影电视、没有书刊,《昭通报》成了我最好的精神食粮。邮递员一把它送到,我就一张一页一篇的依次读完,合口味的再读一遍或两遍。读了两年的《昭通报》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语文成绩全校第一,得了一枚奖章。大家都认为我有语文天赋,其实他们不知道我读《昭通报》的目濡浸润,打下了作文的功底。
参加工作后,闲暇时不喜欢打牌、打麻将、吹牛、多会读些报刊打发时光,渐渐萌发写稿的念头,动笔一写,《昭通报》果然还登了,同时还寄了稿费。写作的大门从《昭通报》打开。虽然叫写作,其实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随性而写。新闻、散文、随笔等都是即兴而写。多投给了《昭通报》,也大多被刊用了,有能够发表的希望,自然也就不愿辍笔。
1992年春的一天,县委副何书记亲自到我所在的学校递给我一本《昭通报》通讯员证,让我高兴的如获至宝,更激励了我写作的决心。从此,我就没有停止过笔耕。先后昭通报社给我换过3次通讯员证。做了报社的通讯员,就可以获得一份由报社通联部编发的《昭通报通讯》,等于是在摸索的路上配了一位指导老师。由此,有了目标、方向、方法,避免了写作的弯路。《昭通报通讯》是指导我写作的良师益友。
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昭通报社在巧家县设立记者站。几任站长,都不以大哥自居,不以专家自傲。对我总是客客气气的称朱老师。都会及时把报社的有关信息告诉我指导我的写作。每当相聚的时候,大家都回倾心谈一谈、聊一聊《昭通报》的事儿,共同交流,共同提高,我由此受益匪浅。
在多年的交往中(有的未曾见面),昭通报社的编辑老师给了我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温暖。几十年了,记忆中始终忘不了李章碧、苟元虹、范波、范云、刘建忠等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是刘建忠老师到巧家县采访,有时间总会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昭通日报》的用稿要求,文化副刊的版面设计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交流,为昭通的文化繁荣加油鼓劲。
昭通日报社,总是尊重每一个作者和通讯员,总是把真诚、希望、鼓励、温暖送给每一个为他写稿的人,发展成了一张采百花而酿一蜜的有特色而知名的地方党报。
写了半个画甲的稿子,犹如走了一趟长征路,记不清了长征路上留下的脚印,却总忘不了在征程路上给予关心、帮助、鼓励我的《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