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9-14 10:28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国飞
7月28日,全市21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集中同步开工,这是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的重大举措,唱响了全市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发展强音。
“短板”“机遇” “优势”“战略”,这是市委、市政府谋划“十三五”的关键词。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共昭通市委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全市深思熟虑的发展思路正式出炉:要深刻认识助推昭通发展的“区位条件独特、资源禀赋良好、人文历史厚重、人力资源丰富”“四大优势”,清醒看到制约昭通发展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城镇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生态敏感脆弱”“六大短板”,全力抢抓加快昭通发展的“国家和省重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域辐射带动”“三大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思路引领发展。2008年以来,市委通过大量调研形成“十二五”发展思路即12346发展思路,根据发展形势,市委在调研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确立了1332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的思路引领昭通步入发展快车道。
为了谋划“十三五”,2015年6月以来,新任市委书记范华平便频繁深入全市11县区的部分乡村、企业、学校、机关单位等,就扶贫攻坚、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灾后恢复重建、基层党组织建设、城镇化等开展深入的实地调研。还率我市党政代表团赴临沧市、保山市考察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工作。
市长郭大进也频繁深入一线调研。历任市委、市政府的其他领导,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等等都大量深入一线调研。
领导干部通过大量多层次、多领域的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中央“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六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昭通市情的认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统一思想,在原来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终于形成了“十三五”发展思路。
云南日报记者在评价我市“十三五”思路时说,“思路更具有针对性、重在补“短板”、啃“硬骨头”,“体现了市委高瞻远瞩,大气魄、大手笔、大胆略的积极作为和担当。”
思路决定出路。各行各业,正按照市委指引的航向,扬鞭策马,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四城同创,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全市崛起。精准扶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原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新型工业、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一路凯歌。全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379.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08.38亿元,年均增长11.4%。民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乌蒙大地,一幅幅跨越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快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