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谢谢你,伴我一路同行——我与《昭通日报》

 2016-09-12 11:06  来源:

★王善美

《昭通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和它结缘16年了。

2000年12月,“无心插柳”的我从教师改行了到县报社。虽然我以前偶尔有散文、诗歌发表于县内的刊物,但是,当一名记者我内心感到忐忑不安,觉得自己还有差距。

在报社上班不到一个月,我便接到了单位分配给我外宣任务。看到嗷嗷待哺、才4个月大的孩子,我真是寝食难安。

有一天,单位安排我去采访一项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下乡的途中,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顺手拿给我一份关于水土保持的材料。我觉得题材很好,回到家里便反复阅读,挑选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部分,用钢笔誊写在稿笺纸上,斗胆向《昭通日报》寄去。

过了几天,我在办公室埋头看报,电话铃响了。同事接听后,说是找我的,我接过了电话。电话里,他说他是昭通日报社的秦勇,我的来稿他看到了,稿子选材不错,但是新闻不是堆砌材料,要有现场感,才有可读性……接着,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我赶紧拿出笔做好记录。按照他的建议,我专门去了一趟水利局了解相关情况,又花了半天的时间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然后,我非常认真地誊写在稿笺纸上,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到昭通日报专刊部。一个星期之后,我写的通讯《山更绿 水更清 天更蓝》发表在《昭通日报》三版。我太高兴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投新闻稿件,而且被采用了。

从未谋面,对通讯员的稿件是如此的认真负责!秦勇老师的电话让我非常感动,对我真是极大的鼓励。发表一篇稿件对于一个记者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基层的通讯员,真的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因为心怀感激,我在工作上更加努力,更加用心。

那一年,我超额完成了单位分配的外宣任务。没有给单位拖后腿就好,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加油!继续努力!”

随着采访次数的增多,我先后认识了昭通日报社的李章碧、朱德华、马贤英、李云飞、钟永宏、马国强、刘建忠、范云、杨明……等等老师。他们每次来到县里采访,都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和他们交谈,总会学到不少东西,不论是做人,还是写稿。真的,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让我受益终生。

“在采访人物方面,不是将你要写的人物采访完就完事了,还要将他周边的人及他的朋友进行采访,至少要采访十人以上,这样才能对这个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将这个人物写好、写活。再者就是要把握好角度,用最少量、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呼应标题,引出正文,不必要面面俱到,找出一个亮点去挖、去写,去粗取精,这样写出来的消息才能有特色,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是朱德华老师来水富采访,我和他一起吃饭时他对我讲的。不是新闻培训却胜似新闻培训。我深深地记住了。

“不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了解情况,而是深入现场挖掘新闻亮点。”这是昭通日报社老师的共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写出好新闻。当我发出这样的感慨时,刘建忠老师笑了。他说,如果不深入新闻现场采访,那新闻报道与道听途说有什么区别?

刘老师的话我记在了心里。为了深入了解市林业局驻太平二溪村“林改”工作情况,我来到二溪村和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采写出了《“靠山吃山”并不遥远》《临走,她还坚守在“林改”一线》《林改催生和谐林区》《林改,农民的致富梦想》《唤醒沉睡林区》,先后发表在《昭通日报》和《昭通日报·鹤都晚刊》。为了深入报道水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利用周末到太平村蹲点,采写出了《综合式开发 产业化发展》《新品种带来了新生活》《农民工,你在他乡还好吗?》《给农民工更多的关爱》……

在昭通日报社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2001年至今,我先后在《昭通日报》上发表消息、通讯、言论、散文、理论文章共计800多篇……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1年以来,我先后受到省、市、县表彰奖励20余次,连续9年被昭通日报社表彰为优秀通讯员,被昭通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两会”表彰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第二届“丹心为民宣传奖”,被县委任命为外宣办副主任,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所有这一切,我心里很清楚,除了我自己努力工作,离不开多年来昭通日报社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信任,是《昭通日报》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真的很幸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遇到昭通日报社博学多才的老师们。

遇上你是我的缘。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