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曾令云: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2016-07-01 11:14  来源:

◆记者 刘建忠

与作家曾令云结识多年,采访他却是第一次。之前,我早就知道他著作等身,但一直在纳闷,他迄今为止创作出的13部长篇小说,6部长篇纪实文学是怎么“出炉”的。更让我吃惊的是,他所有的作品全部是用手写,这洋洋千万字,究竟是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毅力完成的,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慕和感动!

曾令云先生当过高寒山区的教师,城区中学的校长。之后毕业于云师大化学系,深造于中央党校。1980年走上领导岗位的他,先后又担任过昭通地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地委宣传部部长,昭通师专和教育学院的党委书记,以及昭通市正厅级巡视员兼市文联主席等职。三十多年来,先生身处昭通的权力中心,但始终不变的是平等意识和平民意识。他从不恃才傲物,也绝不以权压人,以势欺人。先生博文强记、知识广泛,天文地理,风物掌故,无所不包,无所不晓。这些得益于先生当过木匠、漆匠,学过中医和裁缝等一个个丰富的人生阅历。正因如此,曾令云的谈吐,以及他作品中所拥有的博大的思想内含和浓郁地域特色,都会让读者有一种力量的震撼与感动。

更让我吃惊的是,曾令云先生的文学创作纯属业余。但他却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活法,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常常是,白天忙完公务,到了晚上,他就让自己的思想在广阔的文字原野中任意驰骋。他笔耕不辍,勤奋有加,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间断,他的好几部小说,就是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完成的。除了创作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他还撰写3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三部,几乎每年就有一部新作品问世。先生至今都不会电脑,他的稿件都是用手去写,每天坚持三千字,多时五六千字,从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至今,他收藏的手稿近六百本,字数1600万。这些作品中,有八部长篇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在其珍藏证书上写道:“先生的《姜亮夫》等著作,已由我馆珍藏,并将传之永久,感谢先生为中国文学千秋事业所作的贡献。”

曾令云年已七十,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文学创作势头依然不减。去年五月,他出版了反映龙头山抗震救灾的纪实文学《生死涅槃》;今年七月,又将出版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相约水富》。同时还写了字数超过五万的纪实散文。先生之刻苦、勤奋让人感慨感动。

采访曾令云先生那天,他刚刚从鲁甸的新街回来,先生告诉我,他将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昭通精准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分上下两卷,约一百万字。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从六月初开始,相继深入到昭阳、鲁甸的十个乡镇,采访了多名领导、企业家和农民近百人,他不仅获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也为自己下一步进入创作打下了一个扎实的生活基础。

在昭通,曾令云算得上功成名就之人,本该颐养天年,但他却把写作这样的苦差事当成了一生的追求。他对我说:“人活着,总得做点事情,否则就是行尸走肉。桑梓父老养育了我,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让我成了作家。我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后人多留下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让自己的灵魂有所归依!”

匆匆采访,很快结束。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多年来,不论是从政,还是写作,曾令云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昭通作家,一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奋斗精神来激励自己。他创作出的那些反映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好作品,不正是给自己的一种收获,不正是为建党95周年这个节日奉献的一份精神厚礼么!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