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6-30 14:20新华社记者 林晓蔚
2016年6月16日是李守根来塞拉利昂的第120天,也是他妻子的生日。身在首都弗里敦市郊中塞友好医院工作的李守根,找了几位当地人手持中文纸板,向远在湖南的妻子道一声“生日快乐”。他把这个场面拍下照片放到朋友圈,作为给妻子的生日礼物。
来塞之前,这名30岁的小伙子是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护师。今年2月底,他和其他8名来自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的医疗人员一起,作为中国援塞第18批医疗队的先遣组,经过34小时的飞行和转机,从湖南长沙来到这个遥远的西非国家,入驻中塞友好医院。
在埃博拉疫情肆虐期间,这座由中国援建的现代化医院被改造成了传染病专科医院,扮演了埃博拉病例留观及诊疗中心的角色。死神在这里进进出出,也见证了无数中国医疗人员与凶险病毒搏斗的故事。如今疫情平息,这间医院又改造成为综合性常规医院,成为中国援塞医疗队的常驻地,承担起为塞老百姓去病消灾的任务。
今年4月中旬,援塞第18批医疗队队长滕朝宇接到命令,由他正式兼任中塞友好医院中方院长,参与医院事务管理,协助塞方改进管理、创立特色科室,目的是把这所医院建成“西非最好的医院”。
“说来容易做来难,”滕朝宇笑着自嘲,想的事情太多,头发都掉光了。
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停水停电,给医疗队员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在这120天里,队员们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
队员张晓记得很清楚,医疗队今年3月在医院手术室进行了第一台手术。因为没有消毒供应中心,她一大早就到手术室为手术布类和器械消毒,其间停电三次,停电就要重新消毒,每次消毒要花几十分钟。这让她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步履维艰”。
更具挑战的是,塞方派来的两名护士根本就没上过正规的护士学校,不仅不会外科洗手,甚至连输液瓶空了都不知道换一瓶,一不留神就对手术台造成污染。张晓决定亲自当器械护士,李守根则担任巡回护士负责守护病人和补充物品。
这台手术由彭莉医生和塞方院长卡努一道操刀。无奈初次配合缺乏默契,麻醉效果不理想,基本器材缺失,手术过程当中还遭遇一次停电……这台在国内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手术,他们一直忙到下午4时才做完。“难度比想象中大很多,幸好术前准备充分,”彭莉回忆说。
据滕朝宇介绍,本月初,湖南省卫计委通过公开招聘选拔的11名增补队员已抵达中塞友好医院,他们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专科的医疗人员。
滕朝宇说:“至此,20名队员全部抵达,我们将在这里度过近400个日夜,完成国家交给的医疗援助任务和对中塞友好医院的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