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5-25 16:22讲课之前,先说说我自己。我从1984年12月到报社工作,已经32年,主要以做编辑为主,从中职到副高,评的都是编辑、副主任编辑。2014年,我出版了书籍《岁月沉香》,把我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论文、言论、通讯收入其中,报给省高评委,申报高级编辑。可能是我的这本书起了最后的作用,省高评委最后认定我为高级记者。说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报社工作是采编合一的,所有的记者、编辑都是双重身份,既是记者也是编辑,没有严格的界限之分。这段时间当记者,下一段时间可能就安排当编辑了。省报也是这样的。象我们所熟知的现已经退休的韩声雄老师,他既是云南日报的副总编辑,指挥报社各项编务工作,同时又是高级记者,出版过《大山的呼唤》等系列丛书。第二层意思是,今天,领导要我向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做好编辑工作要注意的要点”,这是个大题目,涉及编辑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版面设计、图片鉴赏、差错杜绝等等内容,好在书中有多篇论述,大家不妨去读。我认为,要做好编辑工作要注意的要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编辑应当拥有编辑思想,增强五种意识,提高九种能力,消灭差错,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拥有编辑思想什么是编辑呢?
按照专家们的分析,编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出版或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等专业工作的统称,如杂志社编辑;一种是在媒体中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如我们。依照媒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报纸编辑、晚刊编辑、广播影视编辑、网络编辑等;依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版面编辑、专副刊编辑;依照工作时间的不同,还分为日班编辑和夜班编辑。这里所讲的是报社的新闻编辑。
什么是新闻编辑?新闻编辑是新闻媒体在编辑部内部划分出来的工作之一,主要是以他人(如记者、通讯员)的新闻作品为工作对象,按照媒体的编辑方针,对新闻稿件分别进行评价、整理、选择、加工、处理、配置,协作组织稿件到版面或新媒体,公开传播给受众(读者或网民),并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为受众的需要服务的人。有人说,报纸会消亡,但新闻编辑永远与人类同在。因为只要人类存在,他们就要看新闻,就要了解新信息。专家指出,今天的新闻竞争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以编辑为中心的时代,编辑是各媒体中能力最强、水平最高的人。
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新闻编辑有什么作用,编辑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新闻编辑所扮演的众多角色中悟出一个大概。
1、“设计师”。编辑是一张报纸(网站)的设计师。一张报纸、一个网站将以什么样子与读者见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设计。从宏观上说,一张报纸(或网站)主要以哪些人作为受众对象,它采取什么样的定位(包括内容定位与形式定位),需要编辑来制定;从微观上看,一个版面或一个页面把什么稿件作为重点推出,采用什么编辑手段对稿件进行突出与强化,要把哪些图片作为“主打图片”,这些图片放到几栏大小比较合适,整个版面(或页面)呈现什么风格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编辑需要事先考虑的。
2、“守门员”。编辑挑选稿件,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守门员是足球队防守系统最后、最关键的一道关口,一旦被突破,就会造成失球和输球。对于报纸(网站)而言,如果稿件中的错误没有被发现,那么这个错误就会印成(或者显示出)“白纸黑字”;一篇有问题的稿件如果没有被编辑发现,一旦与读者(网民)见面,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3、“营养师”。一个人要健康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各种营养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搭配合理。一份报纸、一个网站也是一样的,它也要注意新闻内容与体裁的搭配。比如,既要有文,又要有图;既要有消息、通讯,也要有短评、社论;既要有正面报道,也要有批评报道,而且要遵循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注意掌握好二者的适当比例。
4、“烹调师”。记者(通讯员)采访回来,会把文字稿件、图片稿件传到编辑部,小杜、张宗健同志会把稿件分给各位编辑。对于报纸(网站)而言,记者(通讯员)的稿件并不是成品。就像做菜一样,记者(通讯员)的采访、写作不过是出去“采购”,他们交来的文字、图片不过是“鱼”、“肉”、“鸡蛋”、“蔬菜”等原料,要做成香味扑鼻的一桌菜,还需要烹调大师即大厨的努力,而编辑的工作就类似于大厨做菜。
5、“美容师”。如果把报纸的版面(网站的页面)比做人的脸,那么这张脸是不是漂亮,还要看编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美容师”。一个成熟、合格的编辑,应该具有美容师的能力,能把一个版面(页面)“打扮”得或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或清纯宜人、淡雅得体。
所以,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设计师”、“守门员”、“营养师”、“烹调师”和“美容师”的工作。
我们的报纸和网站,是市委主办的,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通俗地说,是党报、党网。我们承担着《昭通日报》、《昭通手机报》、《昭通新闻网》)和各种新媒体的编辑任务,各媒介编辑的责任重大而辛苦。
既然是党报、党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真实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党报(党网)思想的三块基石。全党办报、全民办报、开门办报,是党报(党网)的办报宗旨。党报(党网)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党报(党网)编辑,一定要坚持这样的办报(办网)原则和宗旨,拥有这种编辑思想。编辑要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国情民情,把思想感情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筛选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新闻。我们拥有了这种编辑思想,在面对堆积如山、海量稿件时,才能精准选稿,组来好稿子、编出好版面(页面)。反之,则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报(网)缺乏思想内容。
新时期,人们对国际国内大事的关心范围愈来愈多愈广,知悉的欲望愈来愈强,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必须快速选择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重要新闻,利用新闻的各种手段,发挥编辑“设计师”、“守门员”、“营养师”、“烹调师”和“美容师”的作用,向读者(网民)呈献出“一桌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精致漂亮的报纸(网站)。
二、增强五种意识做好新闻工作,编辑还要增强下列五种意识:
1、编排意识。报(网)的编排,是编辑要费心去设计规划的重要环节,使之成为“版面(页面)语言”,让读者一看就知晓编辑的意图。纵观全国各类报(网),绝大多数都有一个能充分体现自己风格的版式(页面)。编辑充分运用不同字体、不同字号、不同线条、不同色彩美化版面(页面),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美观大方,色彩艳丽,富有个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使版面(页面)能够吸引读者“眼球”,让读者乐于阅读。
2、精品意识。编辑一定要有精品意识,除精选每天的稿件外,还要定期推出“拳头产品”。因为报(网)的质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版式(页面)的设计是否精益求精也是决定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内容上,我们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予以精选。首先是注重头条的选择,不拘一格选头条。其次,力求选出一张或一批新闻姓强、构思独特的好照片。第三,精制新闻标题,克服一般化倾向,努力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第四,定期或不定期地推出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形成深度报道,推出品牌产品或“拳头产品”。
3、策划意识。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政治素质、对事物发展把握能力和新闻运营水平的综合体现。什么叫策划?策划就是决策或谋略的思考形成与实践过程。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采访、调查、加工、整理,到分析、综合、运用,要求报社从领导到记者、编辑等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新闻编辑要善于从整个版面、整个网站内容的角度出发,从全局大背景下考量,以主动的态势,对长期、中期、近期直至单一事件报道方案进行全面主导和推进。我们不能只是对记者、通讯员的稿件进行“来料加工”,而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充分收集新闻线索、信息资源、背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报道谋划和对各种新闻报道手段、方式的全面运用,充分挖掘、凸显事实的最高新闻价值,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达到引导舆论、凝聚力量的目的。具体说来,编辑的策划意识体现在系列报道、连续报道、集中报道、专题报道、组合报道等方面,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栏目策划。栏目是版面(页面)的灵魂。各个版面(页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网站)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网站)的特色和个性。编辑要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增强报纸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二是选题策划。要将版面和栏目办出鲜明的个性,编辑要根据版面的定位,并针对自己的读者对象,作一些选题策划。如昭通日报曾组织过的“昭通好人”、“民营企业领军人物”、“昭通十宝”等等的报道。编辑的选题策划要求编辑站在有利于做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高度,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凸现新闻价值,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孤立的现象中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敏锐地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三是组版(页面)策划。编辑将各类稿件组成一个版面(页面)时,方法、理念不同,效果就不一样。经过编辑精心组合的版面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远超过原作各个单体的总和。
4、责任意识。报(网)编辑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时刻绷紧“新闻无小事、版面无小事”之弦,切实履行守土之责。每处理一篇稿件,头脑一定要十分清醒,要弄清发表此稿的目的,要说明什么问题,与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是否吻合。自己思想明确了,稿子才可以发表出去,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当然,编辑工作尽管艰苦、繁杂、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正是这份“作嫁衣裳”的工作,让我们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是十分光荣的。报(网)上每天发表上百篇稿件,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经过编辑的提炼、加工、修改、润色而成的。这些稿件见报见网后,读者(网民)称赞写得好,作者夸奖改得好。编辑以"沙里淘金"的精神,从大量文字中把精华部分提取出来,经过一番修饰打扮,使稿件比原来文字更精炼,中心更突出,标题更鲜明,读者喜闻乐见。这就充分体现了编辑的责任意识。因此,在选稿、改稿时,编辑要有这样的责任感:一是不埋没好稿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按既定计划及时处理完毕;二是稿件内容及标题必须有正确的观点;三是稿件的逻辑必须清楚,事实和语法必须精确;四是随时从来稿中留心各种新闻动向、观点,及时向审稿总编汇报,以利于指挥。五是随时注意通讯员的动态,并注意发现和培养新人。在当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特别需要支持新人,推动新的创造。中央已经提出要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文化。这就带来了大量新闻资源,需要我们编辑去发现、认识、扶持和推广。新闻编辑的这种责任意识,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出色的"博学家"。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本身,要求编辑必须知道他所应当知道的一切,一般的知识和专门知识,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本省的、本地的各方面知识,都要尽可能地多学习,特别是对本地方方面面的知识更要熟知。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让今天的新闻成为明天的历史,让报(网)成为真正的历史记录者和见证者。
5、读者意识。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网站)生存的依据。“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办网的出发点与归宿。”作为“新闻产品”推向市场前的最后加工者,编辑与读者离得最近。因此,为使新闻稿件能够让读者乐于接受,易于阅读,编辑心中必须时刻装着读者。在选稿时,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以读者的需求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尺。努力运用编辑手段,提高稿件质量。在改稿时,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拎”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文章的“易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在编辑篇幅较长的稿件时,可以采取在文章的前面加一段提要式的引言,增强导读功能;或者给文章加小标题,引起读者注意,方便阅读。我们每年“两会”期间刊登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处理得很好。要么全文照发,要么摘要刊出,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从读者的角度看,长达上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读起来枯燥、生硬、冗长,如果把《政府工作报告》中包含众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变成权威、实用的短小信息,加上小标题,且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读者自然就会想看、爱看。在网上宣传税法时,同志们把原有的集装箱式的政策条文,拆分成一个个细块,再配以明晰的小标题,辅之以相关的链接背景、图表、照片等,这种有效的吸引和方便读者的方法,不仅深化了税法解读的深度,而且还增强了网站的权威性、可读性和吸引力。在生活中,编辑不能整天呆在编辑部里,而是要经常深入到社会之中,同形形色色的对象打交道,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现象,从中及时发现和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或新闻线索,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三、提高九种能力
1.导向把关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作为党的新闻媒体,我们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在于要及时发出“主流声音”,构建“主流叙述”。越是众说纷纭、越是多元多样,越需要报(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党报(网)编辑,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能在重大、敏感、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在大是大非面前“辩得清、把得准”,在纷繁复杂中唱响主旋律,在热点问题上“贴得近、站得稳”。
2.真假判断能力。从大众传播工具开始向受众发布新闻的第一天起,新闻真假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杜绝虚假新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是做好报(网)编辑的立身之本。要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阅历、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要知物之常规、悉人之常情、明世之常理,不跟风、不猎奇、不发热,不论稿件大小,对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要“看仔细”;对编稿中发现的事实叙述、数字统计等方面的疑问要主动询问求证,“问清楚”;对稿件中报道对象的定位、阶段进程的提法、专业术语的运用等弄清搞懂“查明白”。
3.价值发现能力。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新闻的价值由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五要素组成,在实践中衡量价值发现能力的高低,核心要看对“普遍关心、共同兴趣”的把握。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党委、政府和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各行各界共同瞩目的,价值就高;报道的事实只涉及少数群体、个别地域、单个行业的,价值就低。编辑要善于研判新闻价值的大小,把最有价值的新闻发掘出来、传播出去,使我们的报(网)成为重要新闻的首发地、集散地。
4.主题挖掘能力。主题挖掘的能力,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能力。报(网)编辑不仅要发现稿件本身的价值,而且要能透过稿件的内容发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表象下面的本质、个案中的宏观意义,能看深一眼、看多一面,见别人所未见、言作者所未言。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大局观和开放的思维能力,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从宏观全局中去把握现象,通过主题的挖掘,把一些看似“小”的新闻放“大”,把看似“轻”的新闻做“重”,让以小见大的鲜活新闻占据报(网)的突出位置,让类似“凤阳小岗村十八个农民按下的红手印”的新闻事件成为划时代的标识。
5.文字锤炼能力。编辑尽管不署名,但当之无愧、也无可推脱是新闻稿件的“第二作者”。相对于记者的首要功能是发现、采集新闻而言,编辑应该具有更深的文字功底和更高的语言锤炼能力,将新闻稿件打磨得谋篇布局更合理、结构脉络更清晰、语言文字更精练,使得文章从毛坯变成精品。今天新闻发布越来越快,对编辑的“精加工”能力要求更加突出,必须大力提升文字锤炼能力,通过对稿件的修改,增强报(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标题制作能力。提炼标题、画龙点睛,是编辑的功力所在。好的标题既有呕心沥血之功,也有水到渠成之作。编辑必须吃透新闻,融汇全文,把握主题,找准亮点,才能以高度的文字概括能力制作出既生动又符合新闻实际的标题。我们的报(网)是市委的机关报,领导活动、工作性新闻多,从阅读、传播的角度,更要以标题带新闻、标题带版面。不仅要做到精炼、准确、实在,还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口语化语言实现跳跃、亮丽、鲜活,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欲罢不能,成为版面(页面)上最靓丽的风景。
7.集纳整合能力。编辑要善于整合新闻资源,体现编辑思想,放大新闻效应,形成视觉强势。集纳整合是通过对新闻的梳理,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彼此的关联,对新闻资源再加工、再创造。集纳整合包括文字新闻的组合和图文的整合。即根据宣传报道的中心和阶段性要求,对主题相同的新闻进行归类,将相关举措、进程、成就、反映、评论予以化零为整,在版面(页面)重要位置甚至头条加框打包推出,点面结合,对照对比,从不同层面强化主题,增强引导效应。图文的整合,是将新闻性强、关注度高的文字新闻与现场图片或相关图片集纳刊发,以图片带新闻,强化视觉冲击,凸显新闻价值。
8.持续创新能力。以创新提升影响力,既是报(网)践行宗旨的需要,也是报(网)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辑目前要做的工作:一是创新办报观念,突出“三贴近”,树立大民生观念,从百姓的视角选择新闻,有效拉近重大时政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二是创新新闻文风,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新闻,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三是创新表现方式,特别是创新版面(页面)形式,要以栏目、标题、照片带动版面(页面),善于运用各种元素,构筑视觉中心。
9.沟通协调能力。编辑工作处在所有采编业务的“总枢纽”位置,沟通协调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环节。沟通协调能力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是时时保持与记者的交流沟通,第一时间掌握来自一线的最鲜活的信息,既要引导记者从全局去审视新闻,又要换位思考从记者的角度去看待稿件,共同挖掘出新闻的最大价值和最好的表现形式;二是善于做好与相关发稿部门的协调,及时传递报社的总体要求,了解各部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和进展情况,让版面(页面)的需求与各部门的着力点“无缝对接”,在选题策划与推进上畅通流程、形成合力。
四、尽力减少差错或避免错误虽然“无错不成报”,国家规定出版周三报以上(包括周三报)每万字可以错两个字,但作为新闻编辑,还是应该尽力避免或减少出错。就我知道的,报(网)上容易出错的类型有以下八种:
1、政治性差错。如某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之际,将“克林顿访华”错成“克林顿反华”,将“三个代表”打成“二个代表”;再如: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有的报(网)提出“以问题为本”“以服务为本”,犯了乱提政治口号的错误。某报在报道中竟把香港一唱片公司说成是“境外”的唱片公司,还有在如校样中出现的“中港合资”(中国、香港严禁并列)错误等。
2、领导人名、职务差错。如《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有一标题为“消费者的烦恼与期盼”的消息,文中将“温家宝总理”错成“温家保总理”。我报2004年将邓小平的小字打成“不”字;胡锦涛的锦字打成“绵”字。省报有把“省长”错为“副省长”、“政治局委员”错为“政治局常委”等等。幸亏这些领导人名的重大差错在校对环节被堵住,否则将产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3、标题差错。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明亮而醒目。如果一旦出现差错,对报纸的声誉和形象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常发现标题的差错有:文字错误,题文不符,数字错误等等。副标题用错是标题差错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如《安徽日报》2013年12月31日2版《公安机关重拳打击侵权制假》副标题“全年共破案2102起,涉案总价值20亿余元”,但正文中未提及该内。原因是报纸排不下了,删去了这一段,造成文题不符。
4、重大的事实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即虚假新闻。包括报道完全失实、部分失实;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偏听偏信;有的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有的摘抄网上新闻,夸大其词、背离事实;有的甚至公然造假、凭空编造,以追求所谓的卖点。如“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等等,就是2005年度典型的虚假新闻。
5、常识性差错。如“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话。分析: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点,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太不以人为本了吧?这有悖于两权相对取其轻的常理。其实,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意思是说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磨破鞋子。这是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原来,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读成“haizi”。时间一长,人们就习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6、习惯性错误。如“热烈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60周年华诞”。分析:这两种说法很普遍,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60周年华诞”。因为“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是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
7、词语误用。如“生态农业的潜在巨大市场和高额利润正让当地商人们趋之若骛——养猪的养猪,种树的种树。”分析:“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怎么能说是不正当的事物呢?“趋之若骛”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再如:家电下乡的政策刺激了农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电视等电器商品,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分析:“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实际意义是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上句中却理解为热门,当然属误用。还有“鼎力相助”的误用:“这事儿包在我们兄弟身上,到时我们几个会鼎力相助的。”分析:“鼎力相助”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只能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技术性差错。此类差错是指重稿、漏稿、转文衔接有误、有导读无正文、图文不符、多文掉句等技术性错误。在报纸编排出版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这些技术性差错屡见不鲜。如果不加以防堵,往往极易发生见报差错。杜恩亮、李寿英等同志就堵住了多起重稿、转掉文等技术性差错。防堵差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责。
怎样才能把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呢?笔者认为:
1、提高全体采编人员的认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
2、凡属重大新闻或有省级重要领导人参加的活动、重大会议、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稿件,一定要送有关部门审阅。多一道把关,才能少一道差错。领导人名单、职务及排序,一定要准确。会议材料不能代替采访,一定要实地采写,写稿时拿不定的人名、职务、排序一定要核对。领导人名要注意同音字的误用,还要注意形似字的错用;职务要注意正副职的区别及职位的最新调整;排序要注意级别的大小、职位的高低及通常的排法。
3、编辑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遇到似是而非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拿不准的问题,不要怕麻烦,勤查工具书,多方考证一下。慎重细致,避免在修改过程中出现新的错误。
4、不要盲目下载非主流媒体的稿件,而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稿件。
5、应建立科学的出版流程和出版保障制度,上环节与下环节要加强沟通。技术性差错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计算机故障原因所致。人为的与编辑、校对有关。转版的文章应由同一个校对人员完成,以利于转文的衔接及前后的统一,清样出来后,校对要核对转版情况和转文衔接,检查有否重段、有否掉句、转文的标题是否一致、有否重稿、导读有否错误等等。同时,恢复过去报社曾建立的质量监察室,让该室人员履行职责,经常看报,了解一段时间的报道重点及一些连续报道,防堵重稿发生。
6、建立差错奖惩制度,用制度来减少差错。总之,防堵新闻报道中的差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采、编、校、审、印各个环节分兵把口,守土有责,相互协作,新闻报道中的差错一定会减少和避免。课讲完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