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4-14 10:24
主讲:彭念敏
第一节:新媒体采访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新媒体采访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采访的10大原则
第四节:新媒体编辑的技巧
第五节:新媒体编辑的职责
第六节:手机拍摄有8大注意
什么是新媒体???
在讲解之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新媒体?
现在的新媒体运用非常的广泛,如大家比较熟知和常用的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两个典型的新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等。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注意两个概念: 一是出现 二是影响
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 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
“新媒体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这个概念是不变的,但它的内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促使新媒体发展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一节:新媒体采访的基本特征
新闻采访处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首端,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所以采访成为决定整个新闻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工具的数字化、内容的复合性,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快捷,注重多媒体在采访中的有效运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资源,为采访做好数据和背景铺垫。
1.采访工具数字化
新媒体采访所用的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与这一媒体相通的一系列数字化的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工具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为新媒体时代的采访提供了全新视野。采访工具的数字化已成为媒体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提到数字化工具,硬件部分,如我们使用的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现在比较流行的航拍设备等等。软件部分包括之前的博客,近年出现的由腾讯公司研发的微博、微信,以及各网络科技公司研发的客户端等等软件,没有这些软件,我们的新闻就缺少了传播的载体,再好的新闻也不能及时传播不出去。
2、采访内容多媒体化
报纸以文字、图片资源见长,但缺乏音频、视频等动态素材;广播有丰富的音频资源,但无文字呈现,缺乏深度;而网络则是多媒体的融合,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的内容,既包括静态的文字、图片,又包括动态的声音、视频。新闻采访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对象,采访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和图片,还有声音和视频的采访和录制。
3、采访方法的交互性
网络记者可以利用视频聊天工具、网络电话、语音信箱、网上会面或其他媒介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从而保证了素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采访过后,还可以通过音视频文件或聊天记录进行确认。新媒体采访的同步交互性不受空间的阻隔,即使远隔万里。只要双方有互联网、电脑、手机,有视频聊天的媒介就可以完成采访,这是传统媒体采访所无法比拟的。
4、采访范围的广阔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记者的采访不能局限于物理空间限制。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中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要求。网络的全球性满足了记者全球化采访的需求。每天各地每时每刻都有重要事情发生,记者不可能时时事事都能到达现场采访。对于一些不能、不宜或因空间阻隔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事实采访。
5、采访资源的丰富性
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都是新闻工作者可以挖掘利用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上不仅有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也有网友对某些新闻事件的个人意见。掌握利用各种数据库检索的功能,就等于是拥有了一个流动的、与时俱进的、庞大的图书馆。通过对专业性资料的搜索、阅读,网络记者可以及时了解所要采访对象的情况,有助于收集素材。
第二节:新媒体采访的基本要求
传统媒体采访中,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记者分工明确,文字记者无需掌握摄像、录音、播音等技术,采编相对分离,记者主要是外出采访,编辑负责审查新闻稿件,做好文字把关工作。
新媒体则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上网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了解传统媒体无法或难以呈现的新闻。网络新闻传播以高新科技为基础,新媒体采访工具的数字化,内容的多媒体性等特征要求网络记者必须是复合型的记者,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摄像机、数码相机,就可以只身采访、发稿。具体而言,网络记者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以及摄影、录音、录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若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想要在网络传播上有所成就是很难的,传统的单一型记者如不及时转变观念,将会在数字化的趋势中陷入困境。
1、调整知识结构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上搜索新闻素材的新媒体记者首先需要具备极高的敏感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关注时代文化和思想前沿,才能做出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新闻。
2 要求有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记者作为沟通大众与媒体的中介,担负着比一般人更重要的责任。新媒体从业者虽然在采访的手段与方法上有全新的突破,但是在职业道德要求上与传统媒体一脉相承,在职业素养上则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有更高的要求。
3、要求报道及时快捷又有条不紊
在新媒体的辅助下,新闻的播出报道速度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不为过,从事件发生到报道播出时间相当的短暂。记者不仅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要迅速进入状态。采访现场情况多变、复杂,记者往往来不及了解或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貌,就要将获取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回编辑部,后续不断滚动播报的时间短暂。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随机应变,恰当处理好现场的各种矛盾,保证采访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要仔细深究事件背后的本质,整理编辑好新闻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将稿件发回编辑部。
第三节:采访的10大原则
1、了解你的受众 写作与编辑要把网络读者的需求与习惯放在心上。网络研究表明,读者往往只是浏览网页,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也往往比报纸的读者或电视观众更活跃,是在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你提供的东西。2、先思考,而且要思考得与众不同 在你开始报道和写一个故事的时候,考虑一下讲述故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否使用音频、录像、插图、文本、链接等方式进行组合。
3、做好新闻收集工作
网络记者与报纸记者和电视记者采访的方式不同(因为他们在寻找不同的事物),所以网络新闻记者必须专为自身需要做好采访与信息收集工作。网络记者必须不断地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寻找与文字相配的影像,与音频、录像相配的文字,引进互动性的资料等。
4、写得活泼而且紧凑 网络写作应该是一个处于广播与报纸之间的交叉口——比报纸更紧凑,但比广播写作文字性更强而且更细致。网络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写作的形态,而不要被动地写作。努力用生动的散文,依赖有力度的动词和鲜明的名词。同时,不要忘记传统的写作规律运用于网络上。5、 解释 上网者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发生等等,解释性新闻最好的新媒体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写作与编辑时,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6、不要淹没导语
网络淹没导语的后果,是没有读者。当进行网络写作的时候,重要的是快速地告知读者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应该继续阅读——否则他们就离开了。
一个解决方法是运用“T字模型”的故事结构。在这个模型中,一个故事的导语——“T”字的水平线——概括了这个故事,告知故事为什么重要。导语不需要泄露结局,只是给人提供一个继续读下去的理由。然后,故事的其余部分——“T”字的垂直线——可以采取任何一种结构形式,可以以叙述的方式讲述故事。
7、 简短而甜美
大多数网络故事对于一个网络受众来说都太长了,我可以想见几乎没有几个读者会看完它。个人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能用800以内字数来讲述——这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写作准则。
8、把它打碎
较大的文本块使在手机荧屏上阅读变得困难,而且你更有可能失去读者。使用更多的小标题来突出段落。保持段落与句子的简短。即使一个带定义或摘要的花边文字也能帮助打碎文本,并把信息转化为一种易读的格式。
9、减少猜测
人们在点击新闻时,经常不知道他们将会得到什么。而且人们只有在他们将得到什么时才会去点击。当他们点击不值得看的东西时,他们就会对你的媒体失去信任,而且不大有可能会回来。
10、勇于尝试——但要记住基本要素 网络新闻是一种新的、演进中的产业,我们在进行业务的同时,书写写作的规则。勇于向你自己与同事提出做事方式的问题,并拓宽所能做事的边界。没有规则,只有想法。勇于尝试,尝试不同的事物。但不要忘记新闻学的根本。事实还是必须要核实两三遍;写作还是需要敏锐、生动而且到位;故事应该包括语境;而且必须遵从伦理实践。
第四节:新媒体编辑技巧
一、新颖的标题是新媒体的重点
说到标题,现在流行着一个词,叫做“标题党”,标题党是互联网上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的网站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我们不做“标题党”,但是,为一篇稿件拟一个富有创意而新颖的标题是每一个新媒体人所必须做到的,标题决定着读者要不要点击阅读你的文章,直接跟你文章的点击量和阅读量息息相关。
当然,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标题都是不可忽视的,而新媒体的标题更是讲究新颖、独特、别具一格,要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目光、吸引网友的眼球。“昭通日报-昭通手机报”微信,曾编辑过这样一条微信“如果你来昭通,我会给你点颜色看看”,微信内容是以昭通各地美景照片突出一个“颜色”,比如盐津油菜花的黄色、昭阳万亩荷花的红色、红玫瑰葡萄的紫色等等,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昭通的人文地理和特产,宣传了昭通的美景和旅游资源。
二、内容为王,留住读者,增加用户粘性
有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后,接下来就是内容。既然是新媒体,肯定要突出一个“新”,标题也是,内容也是,现在读者因为网络的便利,一部手机在手,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多元化的阅读,让读者和网友越发的挑剔,传统的干巴巴的资讯已经满足不了现在读者的需求,所以新媒体的内容也必须新颖,这新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原创稿件
毫无疑问,原创稿件绝对比转载稿件更有价值和意义,也让读者更加青睐。在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来,普通网民也拥有自媒体,从而形成一种僧多粥少的情况,媒体平台多,好稿子少,媒体、自媒体平台互相转载,一篇稿子往往在多家平台发表,形成一种泛滥,如果读者已经在其他平台阅读过这篇文章,肯定就不会再在你的媒体平台点开。所以说,尽量原创,而且原创不仅要有质量,也需要别出心裁的构思和撰写,做有质量、新颖的原创、有特色的内容才是王道。
2、编辑图文并茂稿件
网络上有句话叫做“有图有真相”,文字新闻作品配上图片,更具有现场感和说服力,文学作品配上相关图片,会让文字更具魅力,图文并茂的稿子,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赏心悦目,会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欲望。传统媒体因为版面有限,所以难以做到每篇稿子都配上图片,但新媒体已经突破了这个局限,所以,很有必要尽量把每篇稿子都配上图。但是在我们工作中,常常收到记者、通讯员的投稿,都没有图片,这样的信息在通过网络传播时,传播的效果就欠佳。
3、加载视频和音乐
很多新媒体平台,除了给文字配上图片外,还可以插入视频、音乐等,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平台,我们可以给一些文稿搭配上相关的视频、音乐,还可以配上自己的朗诵录音等,这样,一篇枯涩的文字经过编辑的创意设计,生动起来,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欣赏视频和音乐,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引发读者转发或关注我们的媒体。
4、独具匠心的编辑排版
跟纸媒一样,新媒体的编辑排版也是很重要的,体现的是一种美感。一本书,一张报纸,排版精致,让人爱不释手,倘若杂乱无章,就算文章再优美,也会让人不舒服,新媒体也一样,点击开一篇文章,如果图文并茂,排版富有创意,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但就目前的客户端来说,它的后台编辑功能有限,仅能做到简单的编排,在版式上不如微信公众平台设置得美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借助第三方编辑软件来完成排版。大家可以在百度搜索“微信编辑器”等关键词,有很多专门编辑微信内容的网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编辑效果,施展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即可编辑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版面来。
5、贴近用户
要做好新媒体的内容,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与用户产生互动,让用户产生粘性,不能高高在上做媒体。在网络时代,读者有很多选择,他可以选择你的媒体平台,也可以放弃,如果内容对读者漠不关心,那么这样的新媒体肯定不会太受欢迎,没人关注,没有了读者,媒体终将难以维持生存,必将退出市场。
当然,我们的媒体是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党委、政府的喉舌,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必须要报道党政的新闻消息。实践证明,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写法“某某领导强调、指出、调研”这样的新闻点击率和阅读率是很低的,那么怎么办呢?既然是新媒体,我们就得换一种写法,不能按照传统媒体的模板去套写,而要别出心裁,比如“微昭通”以前发布过的一篇新闻标题为“某某领导在某某会议上放狠话啦”,内容说的是某领导在某会议上严格要求、真抓实干的新闻。这样的标题,就达到了用户点击阅读的欲望,会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三、抓住时效,抢先发布,第一时间占领朋友圈
除了标题和内容,新媒体讲究的是一个“快”字,在这个新媒体泛滥、自媒体横行的时代,无论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会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传播开来,作为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我们主流媒体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拿到第一手稿件、图片,向大众第一时间传播正确的权威的信息。抓住了时效,占领了朋友圈,那么阅读量、点击量、用户数都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第五节,新媒体编辑的职责
新闻编辑的素质和能力会影响新闻的编发质量,其思维和表达方式甚至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因此,为了确保新闻的质量和新闻媒体的优质发展,新闻编辑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合理使用自己的编辑能力。
1、编辑稿件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使新闻传播无论在速度还是范围上都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便利了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新闻内容的切入点和展现角度决定了新闻的质量以及受众的关注度,对此新闻编辑必须先做好最基本的稿件编辑工作。
首先是文稿的选择,其关系着新闻的传播价值;其次是文稿的修改,即对已确定的新闻内容和结构进行编辑,确保新闻文稿的质量和吸引力;再次是整合新闻稿件,使新闻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这是新闻编辑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2、记录实事
新闻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新闻编辑只是新闻的记录者,因此,在新闻的编辑过程
中应该时刻记住自身记录者的身份,客观地为大众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此外,新闻编辑还要注意对新闻的相关信息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最终给大众提供一则全面、严谨的新闻报道。
通常,编辑人员在编辑新闻时会将储备的知识转移到新闻当中,因此新闻编辑要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就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只有在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和创新的过程中,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新闻的质量和价值。
3、评论新闻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可以借助互联网将报道最快速的传递给大众,大众凭借这些信息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这一过程已经成为大众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且,新媒体时代实现了资源共享,进一步方便了大众对信息的查询和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社会实事的关注程度和参与评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且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稿件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及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疑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因此,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分析评价能力,确保能够准确、快速地把握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保证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4、把关舆论导向
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在编辑稿件时具备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审查新闻内容时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力求为大众提供价值观正确的新闻报道,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
第六节:手机拍摄有7大注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手机已经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摄影师”。随着手机硬件的进步、拍照应用的多样化,通过手机来拍照、编辑、分享,使得数字影像更具人文、生活气息。当然,即便拥有一款旗舰手机,也需要注意一些拍照的小技巧,才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照片,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关键的部分,至于拍摄技巧之类接下来的张广玉、范云两位老师都要给大家进行讲解:
1. 保持手机拍摄稳定
大多手机比较轻薄,所以不会获得如单反相机般的巨大手柄。同时,并非所有手机都内置了光学防抖功能,所以在拍照时,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便是保持稳定。尽量使用双手持机、在拍摄时停留数秒,往往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稳定的图像。
2. 先想后拍
很多人使用手机拍照时喜欢“无脑”似得狂拍一通,但筛选下来往往没有令人满意的照片。所以,在拍摄前,大脑中依然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构图、预计效果,这样更能有的放矢,提升照片的可用性。
3. 选择合适的拍摄模式
如果你使用的手机内置丰富的拍摄模式、或是安装了拥有场景模式的拍照应用软件,在拍摄时应该根据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场景模式。虽然“自动”模式听上去很万能,但全面的另一面便是什么都不精细化,所以善用日落、夜景、高速移动、防抖、连拍等模式,更容易在特定场景下拍出好照片。
当然,大家的手机品牌不同、型号不同,相机的参数不同,在没有携带相机的情况下,用好手机的拍照功能,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一个便携三脚架
三脚架的作用是增加相机稳定性,尤其是在夜间降低快门速度拍摄时,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效果。对于手机拍照的记者来说,一个便携式三脚架也是值得考虑的,很多时候会帮助你获得更稳定、清晰的照片效果,同时也增强延时摄影等功能的易用性。
5. 不使用数码变焦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手机都没有配备光学变焦功能,手机内所谓的变焦实际上是通过软件插值计算的数码变焦,也许你可以将图像放大3倍,但分辨率和细节也大大降低,照片充满噪点。所以,最好的变焦利器实际上是靠近拍,通过移动来寻找最佳取景位置,而不是采用数码变焦。
6、注意光线
一张照片的好坏,与光线运用是否得当有很大的关系。手机摄像头和照相机一样,对光线的要求很高,特别是手机,在基本配置硬件不如相机的情况下,给他创造出优质的光线环境,才能拍到好的照片。通常尽量避免在逆光的情况下拍摄,需要随时改变拍摄角度,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可以顺着光,尽量使拍摄物体能自然被光线照射,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质感,因此要尽量利用侧面光。如果不可避免,逆光或者侧逆光时,可以用物品进行遮挡,或者就用手在摄像头旁遮一下,缓解逆光影响。
7. 经常清洁镜头
手机与相机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一个复合功能型设备,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相机,所以拍摄者的手指很可能在打电话时放在镜头上。所以在拍照时,使用任何可以清洁镜头的东西如衣服、围巾等等,都有可能提升拍照效果。
全国两会期间,昆明报社集团主办的“掌上春城”客户端直播报道《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两会进行时,听两高报告》《关于出租车改革,交通运输部长有话说》《面对楼市升温,看住建部长如何说》《总理记者会来了,有啥“料”可看》等一系列的直播报道。这组直播,报道效果震撼,地方新闻客户端“掌上直播”成功融入“全国两会”的系列报道,让我们大开眼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带来作用。
谁说“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2018年下岗”,我认为,2017年、2018年更需要的是新型的媒体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掌控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技术的“超级记者”、“超级编辑”,培养一批 “超级媒体策划师”,全新转变我们媒体运作模式和思路,是我们现在迫在眉睫的坚决任务,而不是思考”我在哪天会下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