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聚焦昭通脱贫攻坚】威信:不等不靠战贫困

 2016-04-12 11:03  来源:云南网

500年历史湾子苗寨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500年历史的苗寨,人们用传统方式打糍粑。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用两年时间,让建档立卡的5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10529户38563人实现脱贫,成为昭通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这是威信县立下的军令状和对全县群众的承诺。

    走进威信的村村寨寨,在脱贫攻坚最前线,随处可见干部群众共同发展生产、合力脱贫攻坚的热烈场面。威信县正以历久弥新的扎西精神,不等不靠、奋力拼搏,向贫困发起总攻。

    压实责任 提振信心

    “争取养牛项目资金20万元、退耕还草项目1000亩、修通杨家湾村组公路……”翻开麟凤镇龙塘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日志,近一年来的这份成绩单亮眼喜人。

    如今,在威信县的贫困地区,到处活跃着“挂包帮”“转走访”扶贫干部队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他们正以“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队”的决心展开着帮扶工作。半年多来,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伍与和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同心协力,进村入户,察民情、探实情,一户一本精细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威信县委书记杨家伟说,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需要干部率先行动、苦干实干,也需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并依托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指挥棒”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攻坚工作的成败。威信调整充实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挂帅,实行双组长和双总召集人制度,33名县处级领导包保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组建了65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省、市、县、乡4362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2779户、46219人,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

    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分解责任,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问题,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为强力推动扶贫工作,威信县建立起精准的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以保障。发挥“帽子”、“票子”和“鞭子”的作用,定期督查,激励和约束共用,提振全县上下脱贫摘帽干劲儿。

庙沟镇马河村村民吴天宝正在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现场施工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蔡飞摄

庙沟镇扎实沟村谢家寨易地扶贫安置点,几名工人在施工。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蔡飞摄

庙沟镇马河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吴开前正在村里的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喂食。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蔡飞摄

干部脱皮 群众脱贫

脱贫攻坚,需要各级干部以群众为重心,扎实种好“责任田”,这在当下的威信县有着深刻体现。

走进庙沟镇马河村,满目葱茏,贫困户吴开友家门前的山林间满地的鸡咕咕叫。去年,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土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吴开前帮他搭建了鸡棚、垫资买鸡苗、饲料、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让吴开友看到了脱贫增收的曙光。

“去年带动了28户贫困户,今年还可以带动86户贫困户。”吴开前说,山区贫困群众不需多久就可以脱贫致富,自己苦点不算什么。

补齐发展“短板”,为群众的“致富梦”不惜“跑断腿”“磨破嘴”“脱层皮”,与群众心连心合力战贫困的故事,在威信随处可见。

9日,细雨蒙蒙,双河苗族彝族乡茨竹坝村院门口村民小组,道路泥泞。62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黄绍斌正冒雨挨家挨户为建村民新房作最后的总动员。“小组路通了,生活也会大变样。“黄绍斌干劲十足。担任村支书20多年,“路”是茨竹坝村贫穷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大的心病。尽管年纪大了,但黄绍斌不言退休:“只要党和政府信任我,群众需要我,我会继续带着大家脱贫奔小康。”在黄绍斌眼中,通路不仅意味着出行方便,更意味着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

在威信,还活跃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扶贫“生力军”。

威信县的扶贫攻坚战刚刚打响,在昆明做生意的能人魏显富便带着资金和项目回到了家乡——双河乡楠木村岩桑坳。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他出钱为村民平整场地、安装管网,目前已花了150多万。他还带着村民发展苗木产业,今年200多位村民每人平均能拿到5000多元的分红。“脱贫不难,我的目标是要带领乡亲们长久致富。”魏显富说。

勇于担当的扶贫干部、自力更生的贫困群众、饱含深情的社会帮扶,凝聚起威信如期脱贫、摘帽奋进的合力。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干群合力攻坚,这样的扶贫精气神让威信县贫困群众的脱贫路走得顺畅而舒畅。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文峰 崔仁嶙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