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扶贫日记:杨柳坡的杨玉友

 2016-03-07 17:04  来源:

陈忠华

进驻得胜村快20天了,都在忙于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里的内务和高寒山区群众期盼的公路建设调研等事,一直没有机会去“条件好些”的江边几个村民小组走走看看。

3月6日,星期天,太阳早早地就出来站岗了。

应得胜村杨柳湾村民小组杨玉友的多次邀请,我和汪舒在村委会做了点面条吃后,搭上了杨玉友的摩托车向杨柳湾进军。小伙子今天特意洗了头发来接我们,显得特别精神。

三人挤在一辆摩托车上,从村委会出发一路向下,小心谨慎地骑行了五六个“S”字路段,10多分钟后转进了传说中的江边村落杨柳湾。

这里的公路坑洼不平,全是“Z”字陡坡,我和杨玉友开玩笑说,你们这里应该改成“杨柳坡”才形象。杨玉友紧紧地握着摩托车的“龙头”,也握紧着我们三人的命运。摩托车又向下“滑行”了一公里左右,终于平安到达他家,我们三人都深深的松了一口气。

杨玉友家的老屋子已经拆除,在老屋基上打出了10多个基孔,洞里集了不少水,后边的保坎好像随时要跨的样子,旁边的三间土坯房更是摇摇欲坠。

站在他家的坝子边,碧绿的金沙江水就在脚下100多米流淌。

杨玉友一边带我们参观他家的“破房子”(他本人的原话),一边向我们介绍他家的情况,反映着他自己的困难。

今年40岁、1.6米高的杨玉友看上去像是50多岁的模样,微笑的脸盘上写满了岁月的印记。杨玉友20多岁结婚生有一个男孩后,老婆跟人跑了。多年后他外出打工,认识了贵州人小罗,8年前一起组成了家庭,先后育有一女两儿。杨玉友说,前后家的几个老人都身体不好,86岁的老父亲手残耳不聪一只眼看不见,小罗只得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杨玉友一个人外出打工挣钱每月除寄回家来一笔外,还要寄一些给贵州的老丈人老丈母和外婆,基本上就没有结余。18岁的大儿子虽然也在外打工,但从没有钱寄回来,有时还要杨玉友接济。

近些年来,大家外出务工都挣了点钱,杨柳湾的好些群众都在陡坡坡上修建起了新房子,杨玉友也心动了。这不,党和政府关心,他家被列为了2015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听说国家有一笔2万多元的补助。春节前,他就兴冲冲地回家,准备实现自己的“建房梦”。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的。一个多月间,杨玉友手上的2万多元储蓄就花了精光,用在了挖地基、打桩孔、买木料上,彻保坎和建房的材料钱还没有着落。万分火急的他,跑到镇上信用社想贷款,又没有人愿意给他家担保。杨玉友只得望江叹气,急白了头。

杨玉友向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反映,他有两个愿意:一是希望能从信用社贷款六七万元出来,赶在雨季前把房子建起来;二是希望成为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户,得到国家扶贫方面更多的政策扶持。作为扶贫队员,我们一一记录下了他的想法,跟他说,我们回到村上和村“三委”商量后再帮他想办法……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过10点,火红的太阳正从山顶照耀下来。

我们离开时,杨玉友的老父亲盯着我们目送了好久,杨玉友送了我们两三百米远,心里满满的都是期盼和托付。

金沙江畔的陡坡上,花椒树发出了嫩芽,豌豆花和油菜花竞先绽放,村民们无心观赏这些风景,都在忙着建盖新房……

随后,我们又顺着山坡往上爬行了10多公里,走访了杨柳湾、金竹坪的近10户贫困户,晚上6点才精疲力竭地回到村委会“家里”。

此时,太阳已“藏”进了山背后。当晚,我们每个工作队员都难以入睡,心里想的都是沉甸甸的扶贫任务!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