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1-21 12:38杨应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 乞丐如是说。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再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上帝挺高兴。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都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扶贫不扶志,无论提供多少物质帮助都无法改变贫穷的面貌。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的根源。如果不首先解决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那么,我们的扶贫就会事倍功半。因此,贫困地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扶贫取得显著的成效,就必须首先针对“思想贫困”这一实际,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实施“思想扶贫”工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贫困群众是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手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要提高精准扶贫效益,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点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上最“贫困的穴位”,使其在宗旨意识、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能够经受住考验。摒弃扶贫工作就是了解一下情况、照几张图片、拿一点现金、买两包化肥、申请个低保的思想认识,把解决群众的一时之需,转变到统筹全局、长远打算,帮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的思想观念上来。
其次要点准老百姓思想认识上最“贫困的穴位”。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思想贫困和意识贫困是导致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相对保守,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很多贫困户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因此,扶贫要先扶志气、立志向、强信心、鼓干劲,先富思想再富生活,努力冲破老百姓思想上的桎梏。
在思想扶贫的过程中,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一是要破除自卑思想,增强自信意识。正视贫困地区地理优势缺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全面完成扶贫攻坚工作目标困难很多、压力很大的劣势。同时,也要看到自身民风淳朴、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等优势,调整心态,破除自卑思想,放眼长远发展,增强必胜信心。二是要按照“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思路,重点围绕就业观念、劳动保障及就业创业政策、基本从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贫困人口进行就业前的培训规划,根据项目需求、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帮扶一户、脱贫一户。三是要在身边树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说服人、引导人,激发贫困群众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贫困群众中推介本地变化最大的地方和致富最明显的案例,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对比发展的基础,明确奋斗的目标,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增强贫困群众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只有永远落后的观念,没有永远落后的地区。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发展的勇气。帮扶只是引条路,发展还得靠自己,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点准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穴位”,触动他们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神经,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