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8-19 10:56李云飞
外地的扶贫经验可借鉴,但不可照搬照套。就像长寿的秘诀就是无秘诀一样,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忌走“固定”模式!
一直以来,我就对这样“模式”、那样“模式”的套用很反感,这种做法经常陷入“盲人瞎马”境地,导致无功而返。实践证明:脱离实际的“套用”没一个成功!这种劳民伤财的思维方式和盲目跟从必须改变,扶贫才可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何出现这种跟从“固定”模式的现象呢?主要原因有十点: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眼界低下,思路狭窄,脑子空空如也,拿不出自己的好办法,见人吃豆腐牙齿快,盲目效仿,一试即败。二是不善消化吸收。外地的经验值得肯定,但经验要转化为本地的具体办法才有用,否则,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磕磕碰碰,无果而终。三是不辨优势劣势。创办产业讲求综合优势,外地的优势未必就是本地的优势,以“劣势”追“优势”,犹如以“弱马”赛“强马”,只会输、不会赢。四是不知市场需求。无论什么产品,卖出去才叫商品,市场已饱和,你才步人后尘,必然被动挨打。五是打肿脸充胖子。那种“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的做法,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外强中干,只会引发灭顶之灾,造成经济损失,挫伤积极性。六是一知半解。跑了几趟外地,见了一些世面,就“雄心勃勃”认为,外地能办到的,自己也能办到,其实呢?个中“细节”并不知晓,一上马就困难重重,只好抛锚搁浅,成了烂摊子。七是不会因地制宜。调研不深入,家底不清,情况不明,规划宏伟,难以操作,常常是“老虎啃天、无从下口”。八是见树不见林。脱开市场讲创业,不知市场风险,自以为是,一条路走到黑。九是迷信外来专家。远道的和尚会念经,忽略本地专家,舍近求远,把“学术”之言当康庄大道,累战累败。十是机械行事。外地“模式”成了不可更改的条条框框,画地为牢,自缚手脚。
要打破走“固定”模式的现象,需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强化探索意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有各的招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可能把握规律、找准法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强化群众意识。走好群众路线,吸纳群众智慧,才可能激发热情,闯出新路子,打好扶贫攻坚主动仗。三是强化市场意识。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摸清市场脉搏,力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之路,冲入大市场。四是强化技能意识。技能精出精品,技能差出次品,不断提升技能水准才可能做强做大产业。五是强化合作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引资创办产业,互惠互利,才可能实现双赢。六是强化调控意识。把握市场规律,预测市场前景,避免“相碰相撞”窝里斗。
扶贫攻坚特别需要解放思想,放射性地思考问题,才可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格局,敢为人先,乘风破浪,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