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鲁甸地震灾区党旗红

 2015-08-02 17:36  来源:云南日报

党员身份亮出来,鲜红党旗飘起来,“红旗社区”建起来……近一年来,在鲁甸6.5级地震受灾区,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奋战在一线,成为受灾群众的“主心骨”;围绕“六有一确保”开展的 “红旗社区”创建活动,成为百万余受灾群众温暖的家;上万名包保干部办实事解难题,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顺利推进——

鲁甸地震灾区党旗红

干群齐心建家园

本报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文/图

不顾小家,只为大家,废墟上屹立不倒的主心骨

在地震发生后近一年来,面对繁重的抢险救灾、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广大党员干部承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高举党旗,亮出身份,为群众解危排难,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写下了共产党员的铿锵誓言,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灾难袭来,一时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满目疮痍,一片废墟。鲁甸6.5级地震共造成滇川黔3省10个县区受灾,受灾最严重的昭通市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及相邻的曲靖市会泽县,共造成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其中,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

大灾即大考。

就在地震发生的瞬间,灾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不顾随时发生的强余震,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地震发生后,昭通市组织系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时任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纳云德及时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组织抢险救援,率领一队人员冒着余震不断,不顾危险,徒步挺进灾区,让鲜红的党旗第一时间在灾区一线飘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铁云峰和副部长郑磊组织干部义务献血,6400毫升血液流进灾区受伤群众的体内。

“组工干部抗震救灾先锋队!”在市委组织部的号召下,市直组工干部在副部长保卫东带领下奔赴受灾县区,与县乡村(社区)各级党组一道,在地震灾区先后成立了84个临时党组织,其中鲁甸县59个,巧家县成立25个临时党支部,发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抢险救援,有序组织受灾群众抗灾自救。

“突发地震了,才更明白当村干部的责任。”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说。

地处震中的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在此次地震中尤其惨烈,地震仅仅6秒时间,老街片区便夷为平地。在唐正云的带领下,社区5个党支部127名党员和青壮年劳动力迅速集聚一起,投入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成为龙头山镇抢险救援中最快的力量,使全村5000多群众在惊慌失措绝望无助之际看到了希望。

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龙泉社区遇难175人,失踪人数52人,受伤319人,成为鲁甸6.5级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社区。地震中,唐正云永远地失去了37位亲戚,其中8位为至亲。

“不顾小家,只为大家,废墟上屹立不倒的主心骨。”这是2014年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办的2014年度“寻找最美村官”颁奖典礼上,给“最美村官”唐正云的颁奖词。

“地震袭来,党员干部,就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在鲁甸地震灾区,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受灾群众最集中,他们就冲向哪里,涌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周清顺、 “花椒支书”谭德军、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

而在过度安置、恢复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依然舍小家,顾大家,把灾区人民的需要解决在“最初一公里”。

巧家县从全县92个县直部门抽派5184名干部职工深入灾区一线,在包谷垴、老店、新店、小河4个重灾乡镇成立临时党支部28个、临时党小组53个;永善县10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120支党员抗震救灾先锋队,在群众家火塘边、垮塌的房屋前成立临时党支部;昭阳区50余个党组织和2260名党员干部吃住在15个受灾乡镇;受灾最严重的鲁甸县3718名党员干部一直奋战在灾区一线。

党和政府的恩情说不完,红旗社区是我们温暖的家

“党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鲁甸县小寨镇的甘家寨红旗社区,鲜红的标语十分醒目。在党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180多名受灾群众逐渐走出地震阴影,生活恢复正常,这里成为他们临时的家园。

在鲁甸6.5级地震中,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大面积山体滑坡坍塌,全村61户269人受灾,民房全部损毁,30多户人家50多名村民瞬间被掩埋,这里完全丧失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甘家寨全体村民转移到小寨镇大坪社区进行临时安置,并在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创建了“红旗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有效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甘家寨、火德红、灰街子、骒马口、红石岩、西坪村、光明村、老屋基、白胜村……行走在鲁甸、巧家、昭阳和永善的地震灾区,记者见到,到灾区最醒目的就是高高飘扬的红旗,走进一个个“红旗社区”,警务室、医务室、群众文化活动室、公共浴室、公共厨房、垃圾集中处理池等各项配套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建立一个临时党支部、一个环境保洁制度、一个完善的包保责任制度、一本社情民意动态台账、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一支治安消防义务巡逻队、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室、一支医疗卫生服务队、一本流动人员登记管理台账、一支心理疏导队伍。正是这一个个“红旗社区”的创建,凝聚起昭通鲁甸地震灾区4县区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受灾群众走上重建家园之路。

“我们的安置房规划在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安置房重建工作已经全部启动了。”甘家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邹家荣欣喜地说。甘家寨村民小组89户全部为重建户,按照每户60平方米的标准,采用统规统建方式进行建设,截至7月20日,民房建设全部启动已经完成主体建筑,8月31日告别帐篷搬进新房没问题。

“心怀感恩,生产自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从抢险救援到集中安置,再到灾后恢复重建,地震灾区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感恩自强、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等内容通过“红旗社区”创建活动,融入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灾区百万余受灾群众温暖的家园。

据介绍,鲁甸县在地震灾区创建了13个“红旗社区”,组建临时党支部57个,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心贴心服务群众,实打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鲁甸地震灾区,全市受灾各4县区党组织正是以“红旗社区”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包保责任制度,充分发扬群众自力更生精神,掀起重建家园热潮,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开展。

上万包保干部深入灾区一线,身体力行与民同在

“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群众的困难,即使不能立马解决,也要及时做好解释。”鲁甸县光明村灾后恢复重建包保工作队队长白金孝说,如果包保责任就落实不到位,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你的工作也不可能做好。

光明村是鲁甸地震重灾村之一,全村共有21个社,村民1900余户约8000人,地震共造成1540多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6000多人。震后第二天,鲁甸县民宗局局长白金孝带领10多人组成的救援队从龙泉社区赶到光明村开展救援。从抢险救援到灾情统计,从物资分发到群众安置,再到灾后恢复重建,白金孝带领的工作队一直没有离开光明村,始终把受灾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光明村最缺的是水,长期以来面临资源型缺水困境,人畜饮水都是靠下雨时在水窖里存储雨水。各级包保干部深入走访调研后,提出从15公里外的沿河村引水进村方案,项目总投资1700多万元,铺设主管线17公里、支管线22公里,彻底解决了光明村21个社的人畜饮水问题。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包保干部与灾区群众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光明村民房恢复重快速推进,全村1800多户分散自建户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560户集中安置户中统规统建竣工95%,统规自建户竣工75%, 受灾群众今年8月底将全部入住新居。

“光明村民房重建进度之所以这么快,一是路的问题最先解决,二是包保干部的大力帮助,三是国家政策给了巨大支持。”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说,在广大包保干部的关心帮助下,光明村的水、电、路等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各项政策迅速落到实处,为民房重建工作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光明村仅仅是昭通市在鲁甸地震灾区实施“八包八保”责任制的一个缩影。近一年来,昭通万余名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灾区一线“用身影说话”,全市208个部门共派出11440名领导干部,全面包保4个受灾县(区)46个受灾乡镇(街道)338个受灾村(社区)118283户受灾群众。构筑起一个乡镇至少有一名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统筹落实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一个村至少有一个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组长的包保工作组,一个受灾户至少有一名干部包保的“一乡一统、一村一组、一户一人”的包保网格,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确保不拉下一户,不漏掉一人。

近一年来,上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受灾4县区,全面建立起厅级领导包重灾乡镇,处级干部包乡镇(街道)、村(社区),科级干部包村(社区)、村民小组,一般干部包户,全面落实“八包八保”责任制,即所有包保干部必须做到:包物资发放、保基本生活,包环境卫生、保疫情防控,包临时住所、保过渡安置,包监测防范、保群众安全,包情绪疏导、保思想稳定,包矛盾化解、保社会和谐,包项目建设、保恢复重建,包纪律监督、保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包保工作组、包保干部对所负责乡镇(街道)、村(社区)、受灾户的抗震救灾工作实行全程包保,直至恢复重建工作结束,任务不完成不脱钩、不脱责。

“干部包保到村到户,责任落实到处,群众有了依靠,干部得到锻炼,还搭建了为民服务平台。” 围绕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昭通市组织系统把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实践课堂,督促党员干部全面落实 “八包八保”责任,做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完成不脱钩,着力打造一支联系群众紧密、值得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