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人的故事:为了保障灾区用电

 2015-06-29 17:31  来源:

灾区群众在帐篷外绣起了心爱的十字绣,生活逐步恢复。 通讯员 吴玉翠 摄

年初,国家领导人来到鲁甸6.5级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详细了解受灾群众安置点的生活保障情况。领导人反复叮嘱,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地震过去5个多月了,鲁甸地区受灾群众的生活近况如何、用电情况如何、能否过上一个安全、温暖、亮堂的春节?日前,南方电网公司新闻工作者进入龙头山镇多个安置点,探访那里的春保故事。

“我陪你过春节”

今年67岁的甘正泉坐在帐篷里,点燃了一支烟,想着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感慨万千。他所在的鲁甸龙头山镇甘家寨村,在鲁甸6.5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房倒屋塌,后来甘家寨的受灾群众被集中安置在隔壁的小寨镇。

年近古稀的他虽然毫发未损,可是包括几岁的孙子在内,家中7口人在此次地震中遇难,每念及此,悲从中来。同时,灾区保障有序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也让他有了些许安慰。

小寨供电所所长戈时平,去年初还在龙头山供电所当所长,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且深有感情。地震后仅几天,因为道路不通汽车进不去,戈时平就发动小寨供电所的员工,每个人骑着自家的摩托车,驮上电力抢修物资,沿着余震、塌方不断的山路奔赴龙头山,最多时每天往返几趟。“能送一点是一点,十万火急啊”。

当甘家寨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小寨镇的安置点后,戈时平每日都带着所里员工来巡视用电安全。他与甘正泉这对相识了20多年的老朋友,就又在帐篷这个特殊的场景里相遇了。从此,戈时平经常会来看看甘正泉,因为他知道,老人此时需要个朋友说说话,“我陪你过春节。”

“用电安全十分重要”

在龙头山镇灰街子过渡安置点,89岁的熊家老奶奶坐在帐篷外面削苹果。她说,地震当晚,因为她正在院里收拾新摘的花椒,所幸逃过一劫。她在帐篷里掀起床下的电热毯,“有这个,不冷”。为保障受灾群众在帐篷里温暖过春节,政府配发了电热毯。这种相对功率较大的用电器,让龙头山供电所所长马玉锋很关注。“我们每天都必须分片巡视,帐篷排列紧密,用电安全十分重要。”

这个安置点共安置了龙头山镇八宝、龙泉两个村近1200位受灾群众。上百顶蓝色帐篷整齐排开,几个小孩在帐篷前的空地骑着单车追逐玩耍,帐篷外晾晒着红辣椒,边上挂着两大串刚灌好的肉肠,“这是为过年准备的”,按照当地习俗,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春节的食物,所以尽管住帐篷,也阻挡不了他们对过年的向往。

马玉锋介绍,整个龙头山镇大大小小的安置点共有39个,灰街子算是最大的安置点之一,而最远的至少要3小时路程才能到。他们每天派专人值班,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用电宣传服务,每天至少对帐篷和线路巡视一次,及时排查隐患,消除缺陷,确保安全用电。

在受灾群众谢伟居住的帐篷里,他自己从废墟家中刨出来点钱,买了新的电视机,“也有个过年的样子了,能看春晚。”

电视、电热毯、洗衣机等电器,会让受灾群众过上了暖冬和乐呵的春节,但马玉锋很紧张:“如果电器过载了,在帐篷里烧起来,那可麻烦了。”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并与当地消防部门一起,将电磁炉、电饭煲等搬到砖瓦房砌成的集中厨房里,架起更大功率的专用线路,保障群众一日三餐的高负荷用电需求,也提高了安全用电的管控能力。

据了解,鲁甸县是昭通人口最密集的县,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2月初,鲁甸将迎来震后的首个春节返乡潮。“光是龙头山镇,预计至少将有8000多人返乡过节。”鲁甸供电公司总经理马礼滔说,经过震后这半年多的不断修复完善,鲁甸电网已恢复正常运行,辖区内的各项隐患消缺工作已基本完成,居住较为密集的安置点已升级了变压器,为春节保供电提前做好准备,人力投入也将从往年的150人升级到300人。

“我们没有流泪与伤痛的时间”

马礼滔还记得,从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多月,他们在灾区的抗震救灾抢修工作强度很大,“最开始的半个月,没怎么睡觉也不觉得困”。有次移动公司发短信提醒他,震后不到一个月,他的手机就打了5000多分钟的通话。震后电力抢修虽已结束,供电服务工作也迎来了“一刻不能马虎”的新常态。

段晓颖是龙头山供电所里仅有的2名大学生之一,1995年出生的他原本在变电站里参加岗前培训,地震后,他主动请缨到灾区支援。“我知道供电所的工作很辛苦,但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要苦得多。”

地震后,龙头山供电所的办公楼成了危房,供电所的员工暂时安顿到了离灰街子安置点不远的一块平地上。临时搭建的几间活动板房,就是大家工作、生活的小家。在一间写着“办公室”的板房里,几张破旧的课桌拼凑出办公桌,摆放着几台电脑。虽然地方拥挤,但令笔者惊诧的是,靠墙的一排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十个标准化的文件夹,每一次故障报修等客户需求,都记录在案,一个月就是厚厚的一大本。

地震前,龙头山供电所仅有4名员工,负责300多个台区的供电工作。去年7月7日,鲁甸地区遭遇了泥石流灾害,龙头山供电所辖区内3条线路被冲断。“还没从泥石流灾害中缓过来,地震就来了。”

地震后,鲁甸供电公司加派了4名员工到龙头山供电所,支援龙头山供电所的工作。除日常派出专人对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安全用电巡视维护外,龙头山供电所还要负责300多公里线路的日常巡维,最远的线路单程至少得5个小时才能到达。供电所配电班班长王碧,经常是早上8点上山,晚上11点多才回到所里,许多受灾群众在路边重建房屋,供电所需要无条件地把路边的电杆挪走,“一切以百姓恢复重建为中心”。

不仅如此,许多受灾群众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已被埋入废墟,新建房屋的业扩报装成了问题,为此,供电所开通了绿色通道,不用户口本身份证,只要村里开个证明,最快当天就完成报装。

“巨大的灾难降临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没有流泪与伤痛的时间,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确保灾区人民都能用上正常的电。”在龙头山供电所的2014年总结中,马玉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灾后安置和重建过程中,高压下的忙碌生活成了他们的新常态,至少未来两年内,供电所的工作都不会轻松,“在这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候,我们必须做好迎接工作新常态的心理准备。”

“电力人的眼泪”

2015年元旦那几天,马玉锋给龙头山供电所的8个人开小会,布置了一个秘密的任务:打电话回家,劝说家人,到灾区供电所来,一起过年。

震后半年来,龙头山供电所全所员工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他们睡过车里,睡过帐篷,直到供电所临时板房建好,“有时候连今天是几号都不知道。”马玉锋说,有的员工家属开玩笑地问,你们是不是在龙头山镇安了小家,不回县城的家了。“实在走不开,人手太紧,安全任务太重,我们连觉都睡不踏实。”

在灰街子安置点的帐篷外,笔者问马玉锋,扎营在龙头山镇这几个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马玉锋沉默数秒后,轻声地说,“我想回家看看我姑娘(女儿)。”说完,他避开记者的目光,紧咬牙关,低头眼睛盯着鞋尖,好几分钟不说话,一阵沉默之后,马玉锋用手轻轻擦去了眼角的眼泪。

马玉锋说:“她才9岁,每次打电话都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爱人还总批评她,不能再这样问爸爸,爸爸心里会难受的。”

马玉锋克制着情绪,他说,工作再难,都有兄弟们一起扛着,有上级单位的支持,但对家人的思念,却是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我不敢给女儿任何承诺,不敢说爸爸去接你放学,带你去公园玩,面对爱人和孩子,我愧疚得不敢多说话。”过去几个月里,他只借着回公司开会的机会匆匆见了几眼爱人和女儿,就立马返回了龙头山供电所。

“但是,今年春节我们都会留在灾区。”马玉锋说,所里8个人在元旦时候就已经达成共识,打电话做通家属的思想工作,留守灾区,为灾区群众过上一个安全、温暖、亮堂的春节站好电力这一班岗。“如果条件允许,就把家人都接过来,也算是团聚了。”

◆通讯员 关 飞 吴 思

锁佩华 吴玉翠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