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12-20 09:46赵廷臣
洒渔烟柳
洒渔河源头在鲁甸县,流经昭阳区与大关县境内叫洒渔河,注入关河名横江,从水富进入金沙江,成为金沙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沿着洒渔集镇行走几公里的水泥路,再跨过田间小道,便是洒渔河。来到洒渔河畔,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昭鲁坝子、柳树、农舍、花草、湛蓝的天空,构成了洒渔烟柳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信步十几公里的洒渔河上,那些美景迷你的眼。春天,柳叶发绿,柳枝悬挂在树上,像绿色的窗帘、像绿色的屏障。春风里,柳絮飘摇落入河堤与河中,迷迷茫茫。碧绿的洒渔河水依依、柳树、柳枝、柳絮相映成辉,偶尔在河道的转弯处河水荡起涟漪。春夏季节,在没有柳树的河段,青青的水草竞相生长,与河水相依相伴。当地人会把成群的牛羊放在这些河段,让牛羊饱饱地吃上一顿春天的美餐。夕阳西下,阳光从洒渔河畔的山间斜射下来,洒落在有马牛、有河水、有柳树、有绿荫的洒渔河上,成为无数摄影家追逐的洒渔夕阳晚景图。
信步十几公里的洒渔河上,那些美景偷你的心。生长能力极强的柳树,树干断裂倒在河里,哪怕树干早已成空洞,只要树枝插在水里或插在河里的泥土里,只要树皮联通,照样会发出新芽、绿叶遍布,不断延续着生命。有的树皮开出裂缝,记录历史的沧桑;有的成排生长在河边,像列队的士兵,永远守护洒渔河;有的高高低低倒在河里,或成为当地人的过河桥,或成为休闲的道,或成为摄影、照相的景。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机、手机,神情专注地拍下这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呢?
信步十几公里的洒渔河上,那些美景提你的神。环视四周,两岸、农田里一片片溢满清香的金色菜花,引来无数蜜蜂忙碌地采蜜,穿梭其间让人精神振奋。环视四周,两岸成排的苹果树开出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孕育着清香爽口的苹果。金灿灿的菜花、黄灿灿的土地、青灰灰的瓦房,错落有致的农舍,不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洒渔乡村美景图?
若要目睹洒渔烟柳的风姿,最理想的观察角度是青岗岭乡的半山腰。顺着山往上攀登,选择一个可以放眼洒渔坝子的地方,就会感受到洒渔烟柳的独特魅力:弯弯曲曲的洒渔河躺在大地上,百年柳树矗立洒渔河边,与洒渔坝子、洒渔河水相互交映。沿河两岸排排绿柳,丝丝柳絮,湛蓝天空,飘飘薄云,薄雾渐渐升腾,笼罩在洒渔坝子上空,偶有柳枝雾中透绿,洒落在大地里的农舍时隐时现,此情此景,恰似“河干烟树幂,历落钓人居。泛鸭群波暖,栖鸦晚照余。绿堤黄袅娜,夹岸绿扶疏。更卜丰年兆,长条喜贯鱼。”
渔洞樱花
说起渔洞樱花,昭通人无人不知。因为修建渔洞,因为美化渔洞,因为绿化荒山,建设者们引进樱花在离渔洞水库南北干渠处栽培了樱花林,打造了1.5公里长的两条樱花大道。渔洞水库管理人员的辛勤耕耘,加上多年的精心管护,使得樱花茁壮成长,目前树干已高达七八米,树冠超过四米,正是“无心种樱,樱成景”。每年四五月,渔洞水库大坝前的樱花绽放,渔洞花海成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追逐的风景,或许当初的设计者也没有预料到今天的渔洞樱花会成为昭通的一大景观。
昭通的春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是赏樱花的好时节。驾车从昭通城到乐居约二十公里,距离渔洞大坝两三公里的路段全是车,一路停停走走,大约个把小时才能将车开到渔洞景区,停好车后就可沿着樱花大道慢慢赏花。
沿着樱花大道前行,到处都是赏花的人影。据当地人讲,四五月份期间,樱花大道人满为患,他们来自昭通城里,或来自昭通各县区,或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游客看着美丽的樱花陶醉了,男女老幼都会拿起手机,尽情地拍照,把他们在樱花树下那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刻在深深的记忆里。在渔洞大坝前,不少人在两岸搭起了临时账蓬,做起了小生意。昭通稀豆粉、炎山凉粉等本地小吃样样俱全,让游客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昭通极好的天气造就樱花曼妙的身影。道路两旁的樱花成排地生长着,最惹眼的是那爬满了枝头的粉红樱花,嫩绿的樱花树叶起到了很好的陪衬作用。行走在樱花树下,微风吹来,花瓣犹如“仙女散花”般飘洒下来,人、花融为一体,尽情享受樱花那独特的香气。
常言道,红花还要绿叶扶。樱花大道旁、洒渔河边,除了樱花,还有常年碧绿的松树、水杉等绿色树种。春天时节,柳树绽放着新芽,水杉、松树更绿了,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两旁,却更加衬托出樱花的美丽倩影。
站在距渔洞水库大坝千米之外的山头看渔洞,却又是另一番美景:几百米的大坝高耸其间,成为美图的骨架。从渔洞流淌出来的清泉,流淌于宽且平的河面,造就了几百、上千米的河段上清清湖水。河的两岸便是分外妖娆的樱花和碧绿相间的柳树,当然,美丽的画卷里还有众多慕名前往赏花、赏景的游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渔洞樱花已融进洒渔烟柳的美景之中,无论观看洒渔烟柳,还是欣赏渔洞樱花,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洒渔河水被污染,河里到处是废纸、塑料瓶等垃圾。一些游客有不文明行为,爬上樱花树拍照,折断樱花树枝。“争做文明市民,争当环保使者。保护洒渔河,真爱樱花树。”有良知的人们在呼吁。只有这样,才会有“看不完的洒渔烟柳,赏不够的渔洞樱花”永存于昭通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