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7-11-15 15:55◆记者 易国飞
决战扶贫,全国轰轰烈烈。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昭通大关县,精准扶贫高歌猛进。该县政法委按照县委安排,根据市委133扶贫思路,树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立足职能优势,创新工作方法,逐步让挂钩村改变贫困面貌。
精准识别找困因
“温同志,您又来了!” 今年 6月6日,大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带领政法委干部职工不顾火辣辣的太阳烤晒,来到悦乐镇青林村对贫困户进行再次核实,刚到挂钩扶贫户刘大清家门口,刘大清的母亲王世秀老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家的帮扶领导。这是温彬第9次到青林村调研挂钩扶贫了。该单位刘世禄等职工介绍,单位领导干部职工都轮流到扶贫点走访调查。据了解,2016年以来,该县政法委领导干部职工到该村调查研究回访摸底等达250人(次)。
按照大关县委的统筹安排,县委政法委、统战部、民宗局、工商联、供电公司联合挂钩帮扶悦乐镇青林村,由县政法委牵头负责统筹挂钩部门抓好各项工作。该村冒水孔、干溪、河坝、罗汉林村民小组是山高坡陡的边远高寒山区,是“最硬的骨头”,县委政法委主动挂钩帮扶这些小组的贫困村民。
去年以来,县委政法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联席会议研究帮扶措施,制定一系列奖惩激励机制,严格队员管理,统筹挂钩单位领导干部和队员到村一户一户调查、回访,精准识别,扣好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领导干部和队员常顶烈日、冒风雨,跋山涉水到农户家,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尝透艰辛。至2017年10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1107人。针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条件差、群众思想封闭,发展思路不多等原因,该县政法委统筹扶贫力量,奋力突破难点,逐步改变该村贫困面貌。
法治维稳先扶志
坑坑洼洼的一条泥土公路,弯弯拐拐地延伸到高山顶端冒水孔和干溪小组。
已60多岁的徐德照住在冒水孔村民小组,他媳妇早已离世,带着一个10多岁的男孩度日,孩子双脚一瘸一拐的,父子俩多年来住在老辈留下的、上世纪60年代就修建的两小间土墙茅草房里。茅草房上长着几棵小树,内墙外墙都被柴火烟“染”得漆黑。他家在这个小组是最贫困的农户,是县政法委书记温彬主动挂钩的贫困户之一。从地里掰包谷回来的徐德照喜悦地说,他家已经搬进新的水泥平房里住了,老房子只用来放点粮食等,不久就要拆除。离老房不远的新房,那白墙、那淡红的防盗门,亮晃晃的,这是县政法委协调10000元茅草房改造项目资金、政法委出资3000元打板资金帮助建设的。徐德照说,除国家的补助外,自己还欠了20000多元修房款。问他还有啥需求,他笑着说:“政府和领导们这么关心我了,再给政府添麻烦那咋个好意思!就说这房子,连打板的时候人家温书记都来看着打。上边这样扶持自己,自己今后要喂猪和让儿子出去打工慢慢还清欠款。”其他贫困农户也说,“政府帮我们,自己也要自力更生。”“全国那么大,啥子都靠国家,国家也没得多少来拿。”
话很朴素,却令人感动。
冒水孔挂钩户杨清林家,自己用老式方法养土蜂,现在已经有10多桶,每年有30000多元的纯收入。干溪小组杨宝乾家也是挂钩扶贫户,他家一年要养六七头(匹)牛、马,养四五头猪,还在摸索试种重楼、白芨等中药材。有的挂钩户却没有要房屋建设指标,想办法自己建设。
这里的群众贫困,但他们有向上的精神,这是脱贫必须具有的力量。
这种自力更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
这里的群众传承着纯朴善良的品格,但原来绝大部分群众一听到发展产业就会问队员:“你们会争取上边给资金么?没有钱垫本干不起。”队员们明显感到群众发展劲头不足,卫生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都很低,再加缺资金、没技术,也就没思路,年复一年,只知在仅有的土地上粗放种植,“过到哪天算哪天”,难以致富。并且,由于小农意识很强,在精准扶贫中,许多群众都要求进入建档立卡管理,导致建档立卡矛盾大;易地安置项目因量少不能满足群众想一次性建好房屋的需要,也是矛盾重重。同时,政策调整导致群众难以理解,不相信党委政府,从而产生对抗情绪等。
群众思想上存在的惰性成为阻碍扶贫攻坚的内因。变化,需要艰辛的付出。
县委政法委及几家挂钩单位,资金都不宽裕,但资金缺乏并不是就难以扶贫,责任和担当会让干部树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竭尽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走向小康。“要立足部门优势,全力营造团结稳定环境,突破扶志这个难点,教育群众树立信心,增强动力,自觉地找路子,想办法。”县委政法委书记在研究扶贫工作的会议上鼓舞干部职工。
在政法委要求和指导下,工作队帮助青林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法律咨询服务台;每年拨了8000元经费给青林村开展平安创建,开展十佳道德模范评选;设立“青林村善行义举榜”宣传专栏,从仁(个人品德)、义礼(社会公德)、诚信(职业道德)几大方面评选先进典型,张榜宣传,引导群众学习。几大方面又分具体评选内容,如在仁方面,就有勤劳节俭、助人为乐,义的方面就有见义勇为等评选项。2016年,不向政府伸手自力更生的种植带头人徐沛平,诚信养殖带头人周富贤,创业带头人唐先全等上了光荣榜。
工作队与村干部针对青林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学校占地、修建高速公路遗留问题、精准扶贫中因纳入和退出产生的矛盾纠纷以及一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进行化解,2016年1-6月共化解矛盾纠纷15件,成功14件;开展平安家庭、平安村民小组、平安校园等评选活动,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弘扬正能量;在走访调查和易地搬迁建设的组织、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大力宣传党的精准扶贫等方针政策,通过耐心的政策讲解、疏导,消除部分群众因不明白相关政策而产生的不满,教育群众要树立脱贫的信心,遵守法律和政策要求,勤劳节俭,互帮互助,引导群众根据实际情况搞种植、养殖或者外出打工等,同时还要有一颗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乡邻的心。
干部的熏陶、榜样的感染,让群众迸发活力,团结互助,两个易地安置点按时建设完工,村民的家园逐步变得漂亮起来。
竭力建设促变化
“要买菜的赶紧来买了,豆腐、番茄、蘑菇、莴笋……”在弯弯曲曲的青林至冒水孔公路上,一辆小型汽车将蔬菜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就地销售,山区群众也能像县城里的居民一样买“小菜”吃了。“这条路没有修通之前,老百姓运输都是人背马驮,成本很高,一包水泥,本钱才16元,运费就要20多元。”“种点瓜瓜菜菜去卖,背都背驼了,整不着几个钱”。群众太盼通公路了。县委政法委想群众所需,积极争取协调70万元资金,修通15公里的青冒公路。从此,一包水泥的运费降低到5元左右。外面的精彩逐渐进入并影响着古老的村落。但是,道路没有硬化,晴通雨阻。硬化道路又成为村民的期盼。2016年,县委政法委多方协调,至今年10月,投资几十万元的道路硬化工程终于开工,群众欢快地说,“人家扶贫工作队为我们村做了大好事”“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不然我们要穷一辈子。”
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挂钩单位的愿望和担当。
“很多地方要选地点才找得到信号。”通信差也是群众的一块心病。县委政法委协调移动公司投资80万元在该村建设移动基站。“现在手机在哪儿都打得通了,与外边打工的娃娃联系也方便多了。” 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了解到青林村田坝村民小组及村委会附近村民小组人畜饮水极为困难,该县政法委便由常务副书记刘宗裕负责,协调县水务局出资13万元,强化质量和安全监管,选点在村委会附近建设了大水池,解决了村委会所在地都寨村民小组,附近大园子、大沟等村民小组150余户及学校、卫生室、村委会等1500余人的饮水困难,并争取项目资金5万元,为田坝村民小组进行管道引水建设。
村委会办公条件艰苦,该县政法委统筹其他挂钩部门筹资为村委会配置电脑、打印机,改造房屋,组织搞好环境卫生等,并建设电子显示大屏幕宣传相关工作和政策,树立规范整洁的形象,引领群众学习。
“苦,但很快乐!”该村大学生村官兰孟感言。
目前,青林村群众观念正悄悄发生改变,村组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红事白事大操大办的旧俗逐步得到遏制。村里出现了小商店,水泥平房次第多了起来,现代生活的身影开始飘上山巅。
产业帮扶拔穷根
“根据本村的实际,要在适宜的村民小组连片种植油菜、方竹、核桃,养蜂、养牛、养猪等。”今年 9月26日,按照例会制度,挂钩队员与乡干部在青林村召开一天的会议,专题研究产业发展事宜。其中油菜240亩,工作队员和乡村干部正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协调种子等事宜。“我们单位要求要进一步扶持致富带头人,并且每个队员都要养两桶蜂,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工作队负责人龚圣谕介绍。县委政法委还召开挂钩联席会议研究,由每个挂钩单位出资7000元,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产业发展垫本资金。
县政法委高位推动产业发展,已经统筹挂钩单位帮助青林村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划建立2-3个集体经济项目。一是营盘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群众积极性高,当前自发种植的有20余亩。二是元坪黄牛养殖合作社。三是双青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筹备中。县政法委书记还多次设法与市相关部门联系争取1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50万元的农村一事一议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磋商中。
通过合力宣传和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干溪村民小组杨保乾种植白芨、重楼2亩,已经投资了2000元,贷款3000元,还要扩大种植面积,他说:“这是最理想的路子。”
艰苦的努力没有白费,该村群众的奋发精神已经激发,扶贫作战图上的硬骨头正一一啃下,2019年全村出列的规划必将实现,小康目标必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