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深刻的思想内蕴 感人的艺术力量

 2017-11-13 09:31  来源:

张永权: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理事、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历任边疆文学副主编、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职称。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集、文艺评论集600多万字27部(含五卷文集),代表作有列入云南作家精品文库的五卷本《张永权文集》(分别为诗歌卷、散文卷、报吿文学卷、小说卷、文论卷),获云南省文学艺术成就奖、云南省文联老有所为贡献奖,有作品多次获云南省和全国性奖项。曾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迅文学奖评委等。

――评吕翼长篇小说《寒门》

◆张永权

 

吕翼的长篇小说《寒门》,发表于《雨花》(2016年第6期B版),列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已在读者和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这是一部以“高考”生活为题材,通过各类鲜活人物的命运,深入思考教育改革的长篇小说。从我的阅读范围来看,在文艺作品中,专门反映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高考”,是不多的,特别是长篇小说就更少了。吕翼以他敏锐的文学眼光,在这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中,直面干预“高考”现实,深入思考现行高考中的种种蔽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农村寒门学子的典型人物,不仅题材新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引人共鸣、令人感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寒门》是近年来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茫茫乌蒙群山中,一个落后贫穷的碓房村。小村虽闭塞落后,却有一个重视教育的传统,一座经历了不知多少代风雨的孔庙,寄托着碓房村人的美好梦想。在每年孔子生日的旧历8月27日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孔典礼。作品在这个背景下,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的时代,通过村民冯敬谷一家的四个子女以及赵得贵、万礼智的儿子等,围绕读书高考“跳出农门”的梦想,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的拼搏和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争斗,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使小说具有非常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蕰。

尊师重教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怕是在边远落后贫困的碓房村,也有一座有着历经千年风雨的孔庙,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肖像,年年祭孔,寄托着碓房村人的文明风俗。就是在“文革”中,红卫兵要来破“四旧”、砸孔庙,也有村民赵四挺身而出,拼死护庙。后来村民自己出钱出力修建学校,赵四为建村校献出生命以及冯敬谷等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考大学成为风气,冯敬谷的养女冯春雨考上清华大学,学成归来,报效故土、母校的举动等,不仅传承了这种优良的村风,更显示了科学文化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农村小康中的重要性。同时小说还通过冯敬谷因没有文化的愚昩举动、封建迷信等,也从反面证明了发展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贯穿在长篇小说《寒门》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和作者要歌颂的正能量。特别是像冯春雨这样一个被遗弃的养女,如果没有冯敬谷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含辛茹苦、“砸锅卖钱”供她上学和她自己在高考的“独木桥”上的拼搏,是不可能“跳出农门”,考上清华大学的。她也只能是个一辈子把生命消磨在碓房村的贫困女人,更不可能用才智和钱财来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这部长篇小说在思想内蕴上的丰富和深刻,还在于作家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对现行的教育问题和“高考”蔽端作出的深度思考。现在面对“高考”这个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因“高考”设置的各种指标和考核标准、惩奖制度等,从长远看,说重点是毁了人才,考穷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因此,教育要改革,现行的“高考”也必须改革。小说中冯维聪、万勇两个人物的命运,的确让人深思。冯维聪是冯敬谷家有理想又聪明的孩子,但面对“高考”的独木桥,加上未婚妻冯春雨对他的压力,一上考场就紧张,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终于考成了一个“疯子”。而万勇因其父母要让他考名牌大学,出人头地,最后堕落成一个骗子,一个在外浪荡的落榜生,公然用考上了复旦大学来不断骗取父母钱财,使家庭负债累累。冯天香为使三个弟妺去读书考大学,毅然出走,不幸沦落风尘,让人悲恸。就是像冯天俊这样为考名牌大学,从花季少年考到30多岁,一共考了15回,也未能“高中”。他与冯维聪的“高考”人生相比,其悲剧情节虽有轻有重,但把他们看成是现代版的范进,也不为过。不过,冯维聪这个“疯子”,搞起发明创造,从他想要“飞”的梦想,利用簸箕当飞蝶到研造机器人、飞机等,失败、再失败到成功,甚至引起清华大学专家的重视,说这个考离了“高考”的“疯子”,是一个为实现梦想、专心致至的发明家也不假。而小说中的赵得位,因偏科无法上普通高中,自作主张去读职业中专,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广告公司当起“老板”,他不仅理解支持冯维聪的行动,发了小财还捐钱重修孔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要想成才有作为,并非“高考”一条路,只要肯学去专研,条条道路都会通向光明去实现梦想。小说通过这些小人物,一方面在思考现行教育的问题,也展现了梦想引领着一个有志者成功的人生画卷。一个人有梦想,就有信心,有希望,有力量。这个梦想也自然会融入伟大中国梦中而有价值。作品中的悲剧人生,让人思考,而他们中的成功者,那怕只是一时一事,也给人鼓舞和信心。在作品丰厚的思想内涵中,始终洋溢着温暖的力量。

任何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有思想光彩的。特别是长篇小说,思想就是作品的灵魂。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大多是思想家。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不是強加进去的,而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我认为吕翼的《寒门》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也是从作品的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体现了思想和艺术较好的融合。

《寒门》是一部很有艺术光彩的作品,它的艺术力量十分感人,同时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阅读魅力。我认为,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的命运牵动着读者的心,引人共鸣。

如果说思想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灵魂的话,那么,典型人物的塑造,则是一部作品艺术上成功的关键。《寒门》中的典型人物,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因高考而决定了这些人物命运的典型人物,这类人物有冯维聪、冯天俊、冯春雨、冯天香、万勇等。二是考生的家长及相关的社会人物,如冯敬谷、冯婶、万礼智、万婶、赵四、赵成贵、赵得位、赵婶、尚菲等。这两方面的人物,小说都有成功的塑造。而考生中几个出身寒门的典型人物,是这部作品中塑造得最有个性,最能触动读者灵魂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把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和各种矛盾的交织中,去展现人物的命运,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落后贫困的碓房村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寒门学子冯维聪等人的父母千方百计为他们跳出“寒门”所做的一切,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很典型的环境。而千万人拥挤的“高考”独木桥和应试教育,又成为他们跳出寒门的巨大障碍。这样的环境使他们的高考一波三折,人生命运也不断遭遇险境,成为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中或有人通过拼搏改变了命运,眼光更宽阔去追求美好的人生,冯春雨就是这样的人物。当然她作为被遗弃的养女身份,也成为一种客观的动力使她更加努力。而像冯维聪这样的寒门子弟,和他有着特殊关系的冯春雨,又不断要求他考名牌大学,以及他父母为他上学借钱造成的压力,无疑就像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不仅病在考场,而且还疯在考场。典型的环境形成了他郁闷的性格,又使他下决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实现一次飞跃的梦想,最终成为寒门中的乡村发明家。小说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像冯维聪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和他的喜恕哀乐联系着、共鸣着。作家在塑造人物时,还通过人物在环境面前细致真实的心理活动,去揭示人物心灵中的隐秘,去展现人性中的善恶冲突,使作品进入一种人物的真情世界,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冯维聪想到他父母亲为他读书凑钱、愁钱、借钱的争吵,和向人借钱时的种种卑弓屈膝的表现,就有“像刀在他的心尖上切来割去,……他感觉自己是个累赘,死死地压住爹妈……过不上一天好日子”,就不想活了,要喝农药自杀的大段心理活动描写,就充分反映了这个寒门学子的善良性格和美好的人性,也就让读者心生感动。又如冯春雨上大学走了,他日夜思念她,怀揣着她的照片,甚至进入梦境,但在梦中冯春雨对他说的话还是高考、上大学,而把他惊醒。此时的冯春雨早就抛弃了他,但却还进入他的梦里,自然也让读者心生怜悯。作家以他的泪笔来写人物的真情,让我们感到作者已和他塑造的典型人物融为一体了。

这部作品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也很成功。冯敬谷这个来自大山的上门女婿,他那闷葫芦一样的性格,往往只一个“嗯”字,就活脱而出,这自然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但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他却追求着让几个子女都能上学的梦想。为子女上学他四处借钱,不惜低三下四。但他因没有文化,愚昩、迷信,为了医治ㄦ子的疯病,请赵婶跳神送鬼,甚至想出用人的脑髄来治冯维聪的病,叫冯婶去枪斃犯人的现场弄脑髄,不成又去坟地里挖死婴。这一个个愚昩甚至丧失人性的举动,既让人吃惊痛恨,又对他被逼无路的举动而难过。想不到鲁迅在小说《药》中所写的百年前人血馒头悲剧,还在今天重演,更让人沉思!作品中万婶不顺心就恶语骂街,也把一个那种曾经占着队长丈夫势力的泼妇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对贫苦农民赵四收养被弃女婴(即后来的冯春雨)的义举和他为建村校而献身的事迹,也让人看到小人物中的美好人性,它像一道亮丽的光环,闪耀在边远落后的乡村。赵四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也是这部作品中塑造出的一个充满正能量、又十分感人的艺术形象。

其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增强了这部长篇小说的阅读魅力。

有一个好的故事,也是一部成功小说所必须的,特别是长篇小说,故事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吕翼在小说创作中,很注重讲好故事。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不仅较新颖也很精彩。一个碓房村的寒门冯家,一个曾经的生产队长、后又在信用社掌握贷款实权的万家,一个村校民办教师的赵家,在子女上学、高考的历程中,通过其人物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编织起了一个现代高考版的“儒林新史”故事,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社会热点故事,是引人关注的故事。这个大故事,推动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故事情节的迭宕起伏,展现着人物命运的风雨坎坷。人物命运的走向,又使这部小说的故事曲折多姿。扣子、包袱不断,充满了悬念。冯维聪用簸箕当飞蝶、坐在土飞蝶上起飞,人“蝶”分离;他驾着他造出的第一架飞机上天,却没有降落设备,这都让人在他飞上天落地时是否有生命危险而担心,故事的悬念事关人命,让人揪心。冯天香为让弟妺读书,减轻家庭学费,毅然出走,她去了何方,去干了什么,她走后不久家里收到的那些无名汇款,是不是她寄的?作品丟下了一个大包袱,直到最后才解开悬念。冯春雨考上大学走后,就再也没和家中联系,她的人生命运走向,自然也是读者关心的。这样,小说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中,吸引读者把它读完。这些悬念也就增强了小说的阅读魅力。这部作品围绕几家学子高考的大故事,还穿插了不少其他的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情节结构,从而使这部作品的故事更加丰满多姿。同时,看似一些平凡的故事,也具有传奇的色彩。在冯维聪制造的各种机器人中,还造了一个为冯天俊代考的机器人,其相貌、其智能让人吃惊,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特别是还把它送它进入神圣的“国考”现场,把故事闹大了,闹出了一个罕见的机器人代考传奇。要不是他有疯病史,就只有去坐牢了。传奇的故事,有些还带有点魔幻色彩。但这一切都是和人物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使这部长篇小说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有生动典型的人物。

其三,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细节很有张力,这些细节成为贯穿情节结构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段。

我们不要小看碓房村的碓窝,虽原始,它却是这乌蒙深山小村生态文明的象征,作品在开头就专门写到它,后在为冯天俊、冯维聪上学舂谷卖米交学费时又多次写它。最后,当冯春雨带着她的法国老公贝克哈姆回乡,准备对发展这里的生态稻米投资时,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这里家家户户的碓窝。这碓窝自然也成了像冯春雨这些人的乡愁寄托。还有村里那棵老白杨树,冯天俊兄弟姐妺在树身上刻的印痕,成为他们人生命运的记录,那每一道印痕,都记录着冯氏兄妺的人生故事。例如冯天俊从高考起,毎考一次就在上边刻一道印㾗,15道印痕不知记录了他多少人生的酸甜苦辣。还有冯氏兄弟亲手雕刻的孔子像以及每次考前的敬拜等,其蕴涵的思想、情感,也让人品味。这里仅随手从长篇摘取的几个细节,就让我看到细节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小细节是一部成功的大作品所不可或缺的。

《寒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思想和艺术上的不足,也在所难免。在人物的刻画上,冯维聪等人较成功,但对于冯春雨人生轨迹的转变,前边写得较真实,而中后显得草率,缺少铺垫,对于培养她成人、上学的冯家是否有挂牵?她最终离开了冯维聪,其思想肯定也会有波澜,如增加一点这方面的心理描写,那怕是写点清华大学那些专家来找冯维聪,也是她起的作用就更符合情理了。还有她生母的故事,既然她已经相认,后边就应当有个交待,如在她重回碓房村的情节中,安排一个她和生母、养父母相聚的情节,也许更完美。还有冯天香回乡后,和冯天俊一直不相见,直到他回家看到家里的变化才发现,似乎也不太合情理。对赵得位这个人物,如在他冗长的创作上,通过一两个小故事加以延伸,使他既当老板,也是一位业余作者,也许对抨击高考蔽端更有力。是否如此,这些想法仅供作者参考。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