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邱锋:行走的记录者

 2019-06-26 14:03  来源:

◆陈允琪 

浅秋,午后。薄透的阳光躲闪在湿润的空气里,淡淡地洒在窗外的房屋、街道、行人上,犹如摄影中光影的完美结合,让人沉醉。

在曼城咖啡店,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约访了邱锋。

又见邱锋

邱锋黑瘦精干,46岁的年龄在他的头发上隐隐闪现了岁月的痕迹。他是个很健谈的人,说起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取代的摄影,更是绘声绘色、侃侃而谈。

一壶乌龙,茶味温厚。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8点,窗外的秋雨时大时小,下下停停。关于摄影背后的故事,一直就没停过。

年幼时,邱锋喜欢上教书的姨爹的书房,喜欢书房里各种书籍和书籍中的各色图案。在姨爹的熏陶下,他对图像有种天生的敏感,即使看不懂书上的内容也要去看看那些图像,慢慢地他喜欢上了画画。中学时上了文化馆的美术班,老师说:学了美术,以后就是买块花布都要比别人的好看。审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他以后摄影拍摄的取向。

等待惊喜

作为考起大学的奖励,母亲奖励了邱锋一台照相机。有了这台照相机,邱锋就一门心思地成天琢磨它。他说,那时候的手动相机不复杂,复杂的是要花功夫去琢磨怎么拍出好照片。

那个年代,一个胶卷要12元,15元的冲印费,一张照片要花费8角钱。大多数的时候是舍不得按下快门的,因为按下一个快门就相当于他要在食堂少打一个肉,这对青春年少的男生来说,是一种煎熬。

有次恰逢班上组织到澄江春游,这下好钢终于可以用在刀刃上了。

就像侠客手中的刀,一出鞘必定要有个结果。

邱锋终于把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在长久的酝酿中发挥到了极致的效果。他心心念念地要等待日出,无数次在脑海中设想过它的构图,每一次的构图,都是邱锋对相机熟悉程度的检验。澄江回来,胶卷送去冲印,在等待冲印的过程中,他显得无比兴奋、紧张。这样的感觉,若干年后,他说和当年等待女儿出生时的心情,非常相像。

当一叶小舟静静地停泊在日出江面上的照片,出现在邱锋的面前时,他看着看着就不断地憨笑。满足、惊喜,觉得那些所有为了一个构图的等待,那些小心翼翼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成为了美好的享受。

这张日出时分的小船,被冲印店看中,成了挂在橱窗上招揽生意的广告。

早期的“糖水片”

学绘画出生的邱锋,对漂亮风景的捕捉是优越于别人的。绘画和摄影,好像天生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常会对着一张风景画,发出一声赞美:“好像相片一样!”也时常会对着一张风景照,感叹:“美得就像画一样!”邱锋恰好就能把绘画和摄影完美地结合。他去版纳,很慷慨地用了7个胶卷,他拍绘画的素材,他拍漂亮的风景,他拍原生态的版纳风情,他拍那些千姿百态的热带花卉,他把所有的照片拍到了唯美。

唯美是他的追求,他追求的也只是唯美。版纳行其中的一张照片,让邱锋在工作后昭通的一个摄影比赛中荣获了二等奖,去领奖的过程是在颁奖者惊讶的目光中进行和完成的。

当然也是早期手动机械相机的摄影,让邱锋把自己的眼睛训练成了精确的曝光表。直到现在,他的摄影曝光一直保持手动,这样的一种偏好如影随形其一生。

正如,打通了任督二脉的高手,自自然然地一出手,都是让人高山仰止。任何一张照片的曝光率,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精确无误地说出光圈多少,曝光率多少,他的这一独门秘籍常常让摄影爱好者瞠目结舌。

邱锋把早期唯美的摄影作品,称为“糖水片”。在这个时期,他说自己其实没真正的搞清什么是摄影。

让人兴奋的Photoshop

2002年,电脑开始进入一部分家庭,邱锋一直在纠结要不要买台电脑。每当关键的时刻,母亲总是超有眼界地决策,当即拿出八千元让邱锋去把电脑买下。因为母亲的果断,电脑提前介入了邱锋的生活。时年,八千元是他一年的工资总和。

邱锋认为自己的手绘功底是极好的,所绘的图案就像是印刷品一样地超精细,但是这种精细对电脑而言还是太弱了。就像电影《神鞭》中的主角所言,功夫再好,时代已过,被一颗子弹就废了,所以要学好枪法。

按邱锋的话来说,电脑实在是太好玩了,画架上的一幅超写实的油画,很长时间一直没再画完。他完全沉浸在Photoshop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兴奋中。他说,胶卷照片是遗憾的艺术,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遗憾就产生了,胶卷照片太依赖客观,客观不存在的景物就绝对不会产生出来。而Photoshop的专长就是在于图像处理,是对已有的图像在明暗秩序、色彩强弱等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以及运用一些特殊效果,一改胶卷照片的遗憾,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去完成画面。

对于邱锋来说,一个善于绘画的人来做PS图片,绝对比常人更具敏锐性。有了电脑PS技术,有了对图片处理无限可能的自由,就弥补了拍摄的遗憾,可以把照片做到了极致的完美。

曾经在暗房中冲印出来的那些成绩和骄傲,完完全全被电脑的PS技术毋庸置疑的取代了。

2004年,邱锋有了第一个数码相机。数码时代的到来,让他的世界豁然又开了一扇窗户。这让他很是开心,终于没有胶卷冲印假人之手的无助了。对于一个摄影者来说,对胶卷的节省是出乎想象的。而数码相机的到来,摄影就变得更简单了,拍完就见结果,有问题及时修正,不考虑数量,放松地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邱锋说,摄影就是依赖客观,用主观去组织画面。所有的照片都很精确,但没有真相,只有主观拍摄者的取向。在这个时期,邱锋受极简主义的唯美画面及沙龙摄影的影响,他的眼睛被自己训练到几近苛刻的地步,能很快地让自己的拍摄和PS技术结合,形成了一张张精美的作品。

在意周遭生活

1996年对邱锋至关重要。这一年,他调入如今的昭通学院艺术系任教,教授素描课。也是在这一年,他有幸接触到了国际摄影大师吴家林的摄影集《云南山里人》。

初次手捧大师的《云南山里人》,当看到那一张一张把平常生活情景摄入画面,那些日常的、反映人的生活的一个一个真实状态、人与物自自然然融合的画面时,邱锋被震撼了。这是他,第一次认识到纪实摄影。

大师的《云南山里人》,就像是武侠小说中一个莽撞少年一不小心跌入万丈深渊,又巧遇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得之何其幸也。它给了邱锋犹如黑夜明灯般的启示,他觉得自己对周遭生活的反应太迟钝了太麻木了。他要背着相机行走在上班途中,他要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他要背着相机去感悟、捕捉生活,他要让每一次瞬间的存在成为永恒的记忆。

在老旧的建国街一带,邱锋渐渐地找到了纪实摄影的感觉。他觉得纪实和艺术是不矛盾的,是相生的。早年的艺术沉淀,影响着他的摄影,是摄影中不可丢失的审美。贴近生活的找寻和思考,让邱锋的摄影又找到了一个方向。其中,一张斗蛐蛐的照片,获得了很多的奖项。斗蛐蛐,这就是千百年来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喜欢的娱乐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早就司空见惯,谁会去在意。然而,邱锋对周遭的生活已有了新的认识,他就捕捉到了这个场景,他把这些即将消逝的民俗和瞬间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结缘大师吴家林

从1996年接触到国际摄影大师吴家林的摄影集《云南山里人》,到结缘大师吴家林整整间隔了十年。2006年,吴家林老师作为昭通民运会的嘉宾回到故乡昭通。一个机缘巧合的场合,让邱锋见到了吴家林老师,并与之深夜畅谈。

邱锋兴致勃勃地拿出得意之作给吴老师品看,这些一个主景一个人物的画面全被吴老师否定了,相反,一些被他自己忽视的照片却被吴老师提点出来。吴老师认为,这些画面虽有遗憾,但却很生动,是不可复制的,环境与人物的互动更重要,画面上要注重配角的存在。

接着在挚友的安排下,在原来的昭通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开展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吴家林摄影作品赏析”,吴老师豁达开朗地坐在下面,听邱锋对其作品滔滔不绝地品评。此后十多年来,邱锋的摄影作品一直持续得到吴家林老师的指点,毫不吝啬的批评或夸奖。

吴家林老师说了一句话:纪实摄影是记录客观现实的摄影,也是带着思考的艺术记录。这句话,对邱锋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再次让他认清了方向,坚定了向着纪实摄影的方向走下去的信念。

拍摄记录金沙江

历史的天空,总会在特定的时期给人以记录史实的通道。

因为向家坝水库的修建,昭通绥江老县城将被整体淹没,消失不见。邱锋想用纪实摄影的方式,把拍摄到的画面作为史实记录下来。

他无数次往绥江奔波,很多时候一下去就是十来天的蹲守,生怕会错过某个角落某一个细节的各种拍摄。那些限时通行的路段,那些如今已消失的巴掌宽的纤夫栈道,那些老县城的街道小巷,那些已成历史记载的景物,被邱锋一张一张的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从2006年到2013年,邱锋一直在拍摄金沙江边的城镇、村落、码头、碉楼、栈道等,一直在拍摄金沙江边的历史、文化、习俗、地貌、文物……

邱锋说,摄影可以发掘历史的深层记忆。2014年,他与几个朋友共同出版摄影集《金沙江记忆》,以摄影来记录历史的存在。

摄影是一种信念

邱锋说,摄影是个体力活,是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一种信仰。

在行走金沙江拍摄的很多地方,像悬崖峭壁中巴掌宽的纤夫栈道,像被废弃的铜运古道、像荒无人烟的巧家蒙姑石匠房、像蛮荒落后的四川凉山等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很多时候单是行走都会提心吊胆,更何况是带着一大个摄影包。甚至有一次在一条没有手机信号、无人问津的古道,整整一下午,唯一见到的一个活物就是一只山羊。邱锋一直在山沟里毫无头绪地乱窜,找出路已找到了绝望,一身汗一身灰,当找到路回来时,脏得朋友都已认不出他了。

在四川凉山,他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拍摄,随身带上一罐包谷酒,遇到一群彝族兄弟,发一转烟,轮着喝口包谷酒,信口开河地就散吹起来。人与人的相处,自然而简单。在这一刻的世界里,你是玩相机的,你想拍照就拍。你不拍照,我也是在这样过,也同样是白天黑夜照样的放羊、唱歌、喝酒,也照样是这样祭祀、过节、生活的。在凉山一切就是这样的自然而然,拍摄也是随心所欲的完成。

在昭通城建国街,在破败简陋的茶馆里,邱锋拉张板凳,要一大杯浓茶或烧酒,就可以挨着旁边的老者些,扯上话题。蹲茶馆久了,老者些都把邱锋当兄弟了,不再忌讳他手里的相机了,就说着谁谁的过往,谁谁谁的不堪经历。你要拍摄我喝茶干酒你就拍,你想拍我吼山歌划拳,你想拍我任何一个现在的样子,你拍就是了。你想拍的东西,就是我们天天都是这样过的。就这样,邱锋拍摄很多草根的生活状态。

拍摄时的这些苦累和艰辛,邱锋他不觉得是苦累,反而是一种享受。他说,摄影就是个遭遇的结果,就是一场你恰在找,他正好赶来的缘分。邱锋很享受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很多东西是随处可见却又不曾留意,但仍会消失的历史记录。他自己也在一边拍摄一边记录一边整理,这正是他现在的方向。

纪实摄影是对历史的记录

很多人说,邱锋的眼睛很“毒”,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画面。

邱锋说自己就是一个照相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观众,混迹人群中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是的,邱锋确实是这样的,他把自己融入在生活中,融入在你我他的生活中。他看到的景物就是我们的社会,就是我们每天很平凡的生活,就是我们每天都习以为常的状态。可是,为什么只有邱锋捕捉到这个场景,为什么只有邱锋拍下了瞬间即逝的这一刻的发生?

摄影,对邱锋而言是种执拗。观众对其摄影画面的为什么的发问,其实是他所理解的,如果不是摄影,根本观察不到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他总结自己摄影的四个阶段,大学时期苦练摄影技术,早年对审美的唯美追求,数码时代的摄影自由,电脑带来的审美取向与摄影遗憾的弥补。

如今,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渐渐变得更好了,有些东西却在消失。土坯墙的村庄、牛羊闲步的田园、有仪式感的节庆……他慢慢地把眼光放在了昭通、四川凉山等一些地方,去把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东西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邱锋在用摄影的方式找寻对人类学研究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纪实摄影有着它本身的地域性,而人的地域性与其特有的相貌又会与其生活的地域、习俗、生活习惯有着极为特定的关联。正是这些关联,让邱锋找到了用相机记录的灵感和摄影的史实感。

邱锋一直觉得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不是拍给现在的人看的,他是想拍给以后的人看的,他要做的是对历史的记录和缅怀。说到这,邱锋憨厚地笑了说,自己以后就想给女儿留下几个硬盘,用这几个硬盘的照片纪念自己的现在,也用这几个硬盘的照片对历史进行艺术的记录。

带着历史责任感去拍摄

老庄思想影响了邱锋的一生。

邱锋走过了很多的路,也行走了东南亚诸国,他以一个行者的方式在对人生进行摄影。他自认为,他最爱的最能拍的也是最能把握的就是他天天生活的周遭,并以此为轴心向周边辐射。他对现在今后已拍摄及将要拍摄的作品定位,简单来说就是预见性的艺术记录,拿起相机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预见性。他认为,摄影的纪录功能远大于其艺术的功能,摄影对客观世界的发生,有着极强的历史真实感,它的文献价值高于其存在的本身。他觉得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都应该带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去拍摄,而不是流于普通的记录,对这些纪实摄影应该有着自己的主观性,应该是带着思考去面对每一张摄影画面。

邱锋在2014年创办了命名为 “呼吸摄影” 的微信公众号。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及内心的感悟,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作品中,他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单纯,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他的摄影作品已经超越了摄影的记录性。

“道法自然”。邱锋一直在拍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场景,区别在于只是他看见了,别人却不会注意到,最难能可贵的是邱锋不断在熟悉的人和事物当中寻找独特的视角。他期待透过摄影镜头,与被摄者进行交流,并作为他们活在当下的见证。他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和每天生活的场景,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场景展现出特有的画面。在这些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影像里,渗透着他的思想,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景,通过人和环境的结合,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平等和互通的气息,仿佛就是与身边熟人之间的见面,从而完全可以轻易地直达观众的内心。

在邱锋的摄影作品中,这些人看似没有任何表情,却庄重而肃穆,透过镜头,我们无意中感知到内心深处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被拍摄对象身上。作品无意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忧伤和不舍,让人在观看的瞬间,便被猛然击中,不得动弹。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尊重,那份来自心底的信念执着而顽强。

邱锋的摄影体现了纪实摄影的魅力。不可多得的,不可复制的瞬间发生,以及画面的突发性彰显了瞬间记录得到的兴奋。这也正是他能够一直尊崇内心,保持独特美学的动力所在。

邱锋现在不会去也不需要去刻意地对一张摄影画面的造型进行摆拍,他只会带着得到的就是幸福的感恩去用相机记录这一刻。他不需要很急躁地去拍摄,他只会带有目的性去等待特定环境事情的出现,任何一个民间的特定场景,任何一个灵光的出现,一个拍摄就将会成为史实。(图片由本人提供)

审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