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生态产业“管种”也要“管卖”

 2017-09-25 09:52  来源:

◆李云飞

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生态产业的政策,这将有力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发展。但产业化就是市场化,生态产业“管种”也要“管卖”!

从很大程度上讲,壮大扶贫产业就是发展生态产业,这是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也是老百姓快速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仗,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市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就要突出“服务”二字,把精力集中到市场引导上,巩固和扩大生态产业战果。

然而,一些地方只“管种”不“管卖”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不懂市场。一些人习惯于行政管理,看不清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只会发号施令,不会灵活应变,面对市场风险,束手无策,导致“增产不增收”问题。还有一些人,尝到一点甜头就自以为懂市场,盲目鼓动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导致“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烂市问题,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机械行事。一些人怕承担责任,不敢担当,唯上唯本,把市场运作当成行政程序办理,指导变指令,导致一些生态产品溃败市场。三是加工滞后。一些人理解的产业化就是种植化,不讲加工,不看市场,没有针对性,致使一些供大于求的农产品难以贮存,丧失销售时机,更难收到“产业链”之效。一些优质农产品廉价卖到外地去,还暗自庆幸“脱手了”,殊不知,外地人加工后,又销回来赚本地大钱。由于配套的加工业滞后,带来一个不好的现象:今年销售好,种植积极性高涨;明年销售差,种植积极性低落……一年又一年,恶性循环,抵抗不了市场冲击。四是力量分散。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品牌支撑,“一村一品”演变成各自为阵的“单打独斗”,既难做强,也难做大,形不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带动态势,致使后劲乏力。五是销路不宽。一些人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与“陌生人”合作,眼睛只盯着本地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当地政府没有很好进行市场调研,形成一套鼓励主动出击“找市场”的机制,引导不力,致使“自产自销”问题难以解决。另外,招商引资还需有的放矢,开发项目要与本地资源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优势资源结合起来,才可能充分发挥效益,否则,南辕北辙,相互脱节,就会陷入大家都不满意的困境,难以自拔。六是缺乏宣传。一些人还守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自我安慰,封闭自己,致使销售之路越走越窄。这些年,虽然不少人开始注重“纸质包装”的效果,算是一种改变,但还是跟不上新形势,舍不得打广告,忽视了“舆论包装”的影响力,致使一些优质农产品“留守”家门。

市场经济看市场,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值,都不算经营成功。生态产业就要紧扣市场做文章,种得出来还要销得出去,才可能把“好东西”变成热销的商品,跻身大市场,造福老百姓!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