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10-12 15:56宋家宏
时间拉回到2016年11月16日,昭通市文联举办小说改稿会,昭通的作者提交了二十余篇作品,尽管会前已经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会后也陆续在一些省级刊物上发出了部分作品,但与会者还是形成了一个共识:昭通作家群的小说创作“顶到了一个天花板”,要更上一层楼有相当的难度。有没有新的措施推进小说创作?是不是办一个读书班?
一
2017年9月25日,“2017昭通小说创作读书班”开班。为什么要办读书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冯牧先生带领一批部队作家千里走边疆,艰苦的行走与勤奋的阅读、讨论、写作融为一体,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一些作家作品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至今影响深远。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作者与文学工作组织者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日常其实可以简化为生活、阅读、思考、写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弱化都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昭通这批勤奋阅读、写作、有丰富生活积累的作家们,是不是阅读环节出了问题?在改稿会后我写的《四问“昭通作家群”》一文中,我说到了“有效阅读”和“无效阅读”的问题,今天看来,这个提法也是有问题的,开卷有益,不存在“无效阅读”,今天看起来似乎无效的阅读,有可能在某个时间被激活,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积累。但是阅读的低效问题的确存在,是否真正理解了名篇佳作好在什么地方?所阅读的作家作品与自己的文艺创作心理是否相关?自己能够吸收借鉴些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解析、讨论一批名篇佳作,提高阅读的效果,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文学创作群体中,相互阅读作品,发现优劣短长,相互影响,形成潜在的竞争关系,是创作繁荣的重要原因。切实地相互阅读新作,面对面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出修改意见,在今天的文坛几乎是一个梦想。我们已经习惯了名为“研讨会”实为“歌颂会”,名为“评论”实为“宣传”的现象,习惯了当面说得很好听,背后却不以为然。有的人错误地以为自己影响力不足,不是自己的作品不够好,而是宣传不到位。宣传、打造,成为阅读新作的目的。似乎什么都是可以“打造”出来的,作家群是“打造”出来的,个人的影响力也是可以“打造”的,发表出来的作品好不好?似乎也与“打造”有关。评论,沦为“打造”文学成就的工具。“打造”,即原来是一堆废铁,顶多是一堆原材料,通过巧手工匠,成为精美的仪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些文学评论的写作者已经不会写“评论”了,他们只会写“宣传”。会上也不会说自己的话了,只会揣摩会议主办者及作家的心理而发言。
文学成就主要是靠“打造”出来的吗?文学评论只能与文学创作结成“宣传”的同盟关系吗?能不能在读书班开创新的风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推动昭通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坦诚相待,重拳出击,真正使作者警醒,反思自己创作中的问题?因此,参加这次小说创作读书班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方面有突出成绩,或者有独特个性的作者,他们有明显的创作潜力,渴望有所突破,有更上一层楼的创作理想,是能够接受直言不讳的批评意见的作家。原定只选十位作家,因参与者热情、踊跃,不得不增加到近二十位。而这些人都是能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文学的人,不是只会从文化角度去“研究”文学的人。
二
“2017昭通小说创作读书班”设计了阅读两类文学作品,一类是文学经典与名篇佳作,其中包含云南作家的名篇佳作;一类是学员未发表过的新作。
文学经典永远是一个作家创作时追寻的目标,尽管它可能可望而不可及,但它是引领你前行的灯塔,认真地解读经典,是一个作家不可或缺的功课。我非常赞成云南作家张庆国在这次读书班上发言时所说:“必须读经典!也要读当前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但是,读当前文学刊物上的作品,只是你了解创作状态的信息资源,那怕是名刊,对你来说也只能是信息资源。”这一阅读的分类指向,对作者的创作引导非常重要。当前的作品还未经历过时间法官的严酷检验,如果以它为创作的模范,有可能误入歧途。
对已经有一二十年创作经验的作家来说,经典作品大多都已经读过。问题在于,是怎么读的?是专业的眼光吗?读进去了吗?这次我有意识地在短篇小说中选了鲁迅的《孔乙己》和李锐的《合坟》,尤其是《孔乙己》,初中教材就选了,几乎每个中国读书人都读过。讲解前,我询问了正在从事中学教学的一位作者,当前中学教学对这篇作品是如何解读的?她的回答果然与我所要讲的相距遥远。对这篇大家极为熟悉的小说,从开篇到结尾,我设计了七个问题。鲁迅先生只用了1800余字,在一个场景之中浓缩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喜剧,写出了等级制下冷漠、残酷的世态人生。鲁迅是怎样完成这篇小说的,写作者应该细读体会。另一篇《合坟》仅5000余字,却对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心理作了深度解剖,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文化、善良与愚昧、美好与丑陋在小说中以冷峻的笔调呈现出来,个人情感和风俗民情、社会心理融为一炉。作者是怎样完成的?普通读者只要理解了小说呈现的部分内容即可,一些评论家也习惯了只会分析小说呈现了什么,有心的写作者却要分析这篇小说是怎样呈现的?我从结构、叙事、语言、细节方面设计了问题。反观此次学员们提供的作品,短篇小说不多,都去写中长篇了,且提供的短篇小说都在万字以上,为什么会写这么长?承载的内容有多少?
胡性能是优秀的小说家,此次与他配合办小说创作读书班,感到特别高兴,这也是我向一个优秀小说家学习和“探秘”的过程。我们事前有分工,他提供外国文学方面的佳作,我提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佳作。他提供的几篇作品在小说创作的技艺上极为纯熟,有鲜明的特色,加之他生动有趣的讲解,确实使人大开眼界,相信听过之后既不能忘,且在今后的创作、批评中得到启发。
为什么要在经典名作之旁提供几篇云南作家的小说作为必读作品?确实,他们的作品还未经时间法官的检验,还不能称之为经典。但这几篇小说发表之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云南文学的名篇,昭通的作者细读这些作品可能会受到更为深度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影响力与时空关系有一个递减规律,时空关系越近,影响力越大,反之越小。因此,我主张在读经典的同时,也要读周围熟悉的作家的好作品。
对学员们提供的作品,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很难体会那样一种别开生面的批评风气。这批曾被认为比过去整体水平高的小说,在名篇佳作的映照之下,在认真细读、分析之后,呈现出了种种难以忍受的缺憾,有的被彻底否定,连修改的价值都没有。几乎每一位作者都对自己的作品发现了过去从来没有发现的问题,“深感汗颜”,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胡性能、杨昭擅长以专业眼光对文本细读,所发现的问题常常令人哄堂大笑。坦诚相待的环境气氛,使得过去从未想过批评别人的作家们,戴上了挑剔的眼镜,说出了过去不曾说过的话。其实,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来挑剔别人的,很专业!这使得对新作指谬的批评异常活跃。
三
在各种基层作家的培训班上,作家们听过许多讲座,正如开卷有益一样,这些讲座为基层作者打开了眼界,大多数讲座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是有启发的。这次读书班也要有讲座,原计划三次,因夏天敏身体欠佳,少了一次。如何设计讲座内容?面对听过无数次文学讲座的学员,面对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家们,我们已经读过他们不少作品,讲座内容如何更有针对性?是我们最先考虑的问题。
胡性能选择了“小说的现代性表达”为题。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作家群,他们有大致相近的创作题材,写乡土、写底层、写苦难,形成了大致相近的创作风格。但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吸收了大量的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创作方法的表现手段,今天我们说到现实主义小说,已经与过去的“现实主义小说”很不一样了。昭通作家们在这个方面不够敏感,表现手法较为陈旧,与当前的小说创作水准有一定距离。胡性能的这个讲座很有针对性,他以几篇国外小说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小说的现代性表达,对昭通作家是很有意义的。
我重新准备了“小说创作的常态与非常态生活”作为讲座题目。优秀的小说都是常态生活与非常态生活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在常态里写出非常态,从非常态里寻找到常态生活逻辑,从生活逻辑到艺术逻辑(小说内在逻辑),是一个小说家必须面对的难题。 而我读过的一些作品,只是停留于常态生活的层面,并且还原常态生活的叙事能力还有所不足。我希望作家们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时,能从这个角度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讲座结束后,刘平勇这位有很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分析了昭通作家的状况。他认为,昭通作家们处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入道时间不长,所写出来的作品还在似小说而又非小说之间,也就是还不大像一篇小说的状态;第二个层面是所写作品已经大致像一篇小说了,也有了还原生活常态的能力,甚至读过他的小说的人还会有所感动,这个层面的人较多;第三个层面是从常态生活寻找到非常态的亮点,常态与非常态相互依存,这个层面的作家很少。刘平勇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昭通作家的现状,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这次“小说创作读书班”已经结束,是否“圆满”,有待时间更为深度的检验,检验的唯一标准是昭通作家们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