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15 10:42项国香
镇雄历史悠久,自古为彝乡,现在亦是民族较多的地方,除了汉族人口之外,彝族人口就数第一了。全县地名之多,足可想象,估计大小地名不下两万条。1987年地名普查结果,自然村以上的地名就有6776条。这些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古代彝族的人名、官名、职业名、族系史、彝语名、姓氏名、墓地名而得其地名者。
以人名得其地名者颇多,不一一赘述,略举其中几件。 芒部:谁都知道是以彝族人名而得其地名的。早在唐南诏时期,乌蒙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居此,因名芒部。其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以祖名改称芒部。民间习称“古芒部”。《西南彝志》作“芒布”。“芒部”、“芒布”、“茫部”并用。清代为上北里第一甲古芒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川达县人镇雄知州吴铣题书“古芒部”三大字镌于岩壁。
却佐:在县城西牛场镇。却佐,原是人名,叫却良佐,是芒部抚夷。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芒部(故)土知府陇慰家奴沙保反叛,朝廷命御史王廷相征讨,并饬谕芒部抚夷却良佐计擒沙保。其后此地称却良佐,演为却佐。后为夷目陇氏所居,又称陇却佐。“却佐”也有写成“确佐”或“确座”者。清代为镇雄上西里第四甲却佐。民国时设为却佐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仍为却佐镇,后改为大寨生产队,今属牛场镇牛场办事处的大寨农业社。《镇雄地名志》无“却佐”的专门条目。然而“却佐”之名永不消失。 布丈坝:今属尖山乡的布丈村。布丈是清代的夷目。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乌蒙叛逆诱镇雄夷目从叛,布丈同夷首沙约、阿长、虐虐、易租、白卜等从叛,纵横驰骋于箐林、村郭之间,后被清军擒杀,其地仍以其人称为布丈。清为上东里第一甲布丈。因其地平坦,故称布丈坝。民国时为霸桥乡住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为布丈乡、布丈公社、布丈大队、布丈村。 德隆:在坡头乡正东。其名不见史册,后为夷目安德隆所居,故得名德隆,民间常以安多啰呼其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建为德隆乡、德隆大队、德隆公社,今为坡头乡德隆村。其地为云、贵、川三省之交,就是“鸡鸣三省”之地。 串九:在县城东南母享镇。串九原属夷目陇串九得名,《镇雄州志·里甲篇》下南四甲有串九地名,民国时称串九独立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为串九乡、串九管理区,串九大队、串九公社,今为串九办事处。乾隆时,云南总督张允琏奏稿说:“川省民人佃种镇雄土目陇串九田四十亩,地三十九亩,主佃姓名载明州册。适串九身故,其子陇其昌贫乏,于乾隆三年将田地卖与晋元正……镇雄一州,原系土府,并无汉人祖业,即有外来流民,皆系佃种夷人田地。雍正五年改流归滇,凡夷目田地俱免其变价,准令照旧招佃收租纳税”。 堰塘乡平桥村,是清代夷目陇毓秀在此修建一座木板平桥得名,后被冲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为石拱桥,称“毓秀桥”。人们习称“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为平桥公社、平桥大队、平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