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12 10:01◆记者 彭念敏
从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沿途经过李子湾、高岩口、老厂村民小组,在攀爬2个多小时后,才踏入得胜村最幽深的大山——铅铜山。
铅铜山,是一个喊起来就响叮当的名字。那是在七八十年前,当地的村民就打了一个数百米深的矿井,下井打矿提炼铅铜,铅铜山村民小组因此得名。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客商无法进入收购铅铜,后来就再没有村民去采矿。
一座铅铜山原本孕育着21户人家74口人,由于基础设施受限,有14户人家54人目前还是贫困户,有9户人家常年在外打工。
山在,人在,扶贫队员的足迹就在!为获得产业扶持、农危改项目、易迁点建设、村民活动场所等方面最翔实的信息和数据,我们逐户走访,不漏一户一人。
杨学银家是铅铜山村民小组最偏远的一户苗族群众,27年前,他们家从得胜村最偏远的牛滚凼村民小组搬迁到铅铜山村民小组,也算是离得胜村委会更近了一步。家里有4口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外嫁他村,儿子在打工。
杨学银算是铅铜山一位普通的村民,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生活的艰辛带给他和家人的苦恼,47岁的他和妻子时时都保持着一个开朗、乐观的心境。他们微笑的脸庞上,眼神是那么的真挚而又清澈。
杨学银家的房子依山而建,特别低矮,墙不避风、不避雨,简陋得仅用一些竹子、木头和塑料布围建起来,就是所谓的“杈杈房”。看到此情此景,我们的内心五味杂陈……
火房的柱子上很显眼的挂着大块大块的腊肉,火塘里烧熟的洋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两把茶壶、两口铁锅黑黝黝的围放在火塘边上。火房的右边是一张毫无遮掩的简易木床,也算是杨学银夫妇的“卧室”了。
见有扶贫干部来了,妻子熊元芬在火塘边忙开了,又是烧水,又是煮饭。杨学银更是欢声笑语,连忙带着我们看他退耕还林长势良好的55亩沙树苗,看他种植初见成效的重楼,看他养殖的几十只鸡苗……
对于享受到的扶贫政策,他们一家人特别感恩,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对下一步的生产、生活,杨学银安排得井井有条。“待公路修到铅铜山时,我一定要宰羊庆贺,跳起我们苗家人的歌舞,欢迎大家!”
他说,他要好好建起安居房,待他精心种植的沙树苗成林后,要喂养四五十只山羊,以养殖业维持后半生的生计,家里的七八亩土地,仍种植增效快的洋芋,妻儿继续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杨学银信心勃勃,充满着激情和无限期待……
不因贫穷而自卑,不因无助而彷徨。每年的花山节,他都要约上10多个善歌舞的苗族伙伴,到附近的团结乡去过节,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和心灵上的满足。他告诉扶贫队员,他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待铅铜山村组活动场所修建以后,他要带领得胜村的苗族同胞们组建歌舞队,让民族歌舞在得胜村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这对夫妻身上,我们看到在高寒山区,地形、气候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一种生的力量,他们的坚强、勇敢、坚忍不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大山中良好的传承,激励着后代。
看着过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贫困大众辛劳的背影,感激的泪光,颤抖的双手……也有,我们的感动和敬仰。一路走访下来,我们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压着千斤重担。深知,扶贫不仅仅是任务,而是要我们去真正了解贫困大众生活的困苦,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一种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