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他与32个家的38年

 2017-09-29 10:03  来源:

◆通讯员 申知铭 陈绍金

在大关县天星镇安乐村下鸦雀沟村民小组,连片的玉米地里,一间间散落于山梁的土瓦房,向人们诉说着深山村落的宁静与安详。 在一户名叫苟荣春的农户家里,夫妻俩正在忙着照顾一位坐在堂屋门前的老人。

老人坐在门边,避开那酷热的阳光。苟荣春正在屋里为老人泡蜂蜜水,刚开的水,烫手,苟荣春就一手拿着一个杯子,把水从这个杯子倒进那个杯子,再从那个杯子倒入这个杯子,不停地重复着,直至水温明显降低,可以入口,才把蜂蜜放进杯子。还是不放心,干脆把毛巾裹在杯子上。这才端着杯子走近老人,一只手端着杯子,另一只手去拉老人的手。老人在他的引导下终于握住了被毛巾裹得严严实实的杯子,先用嘴吹了吹,尝了一小口,接着便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院坝里,苟荣春的妻子徐文琴正在为老人洗衣服。她告诉我们,今天是王昌友老人来她家的第五天,老人将在她家生活24天。为让老人过得舒适一点,就把老人的衣服换下来洗了。生活上不用刻意准备,家里吃什么,老人就跟着吃什么,把他当自己的亲人来照顾。

苟荣春告诉我们,眼前的这位老人并非他们的亲人。老人名叫王昌友,今年70岁,是村子里的一位残疾五保老人。多年来,村子里的32户村民们一直轮流照顾着他。

村民们为什么要轮流照顾这样一位非亲非故的残疾五保老人呢?这一切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王昌友的父亲任下鸦鹊沟大队会计,村民们劳动强度大,人均粮食少,吃不饱。为让村民们吃上一顿饱饭,王昌友的父亲留足了来年的种子,把剩余粮食的部分称了出来,交给伙食团,让伙食团给村民加粮食。后来王昌友的父亲因为此事被调查处理,半年后在监狱里去世,留下了自幼聋哑、智力障碍的王昌友与母亲相依为命。1978年,唯一能照顾王昌友的母亲也因病离他而去,王昌友彻底成为一名无依无靠的人。

1979年土地下放到户,社里给王昌友建了房子,分了土地。但他根本种不出粮食。平时村民们凑粮食给他,他自己煮来吃。逢年过节,村民们就把酥肉、豆腐等好吃的东西凑给他,每家凑一点,一户也不落下。尽管如此,王昌友还是不能把日子过好。 善良淳朴的村民们深怀对王昌友父亲的感恩,大家集中在一起商量照顾王昌友的问题,最后决定由村民轮流照顾,32户村民,每户每年照顾他一个轮子,12天。就这样,王昌友与他的32个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些年来,下鸦鹊沟村民小组因为交通不便和村民们收入的增加,已有少部分村民举家外出打工或搬迁到天星集镇上居住,但不管他们走多远,身在何方,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好一件事,那就是照顾王昌友。

村民吴忠洪一家搬离村子到天星集镇上居住已有两年时间了,在彝岔公路的偏岩子路段开起了一间汽车修理铺,但是他们家却从来没有推卸过照顾老人的责任。轮到自己的轮子,就开着皮卡车,把王昌友和他的生活用品接到自己家。端茶倒水、洗衣做饭、铺床叠被照顾着,轮子满了再开车送回去。

在吴忠洪的记忆中,老人历来就是家里的一份子,虽然搬了新家,但是并无陌生感。当我们问吴忠洪,上辈人的责任,你为什么要积极主动承担时,吴忠洪这样说道:“我爸爸他们那一辈,比我们更艰苦,都过了,都能把他供起走,我们肯定更能把他供起走。

时光荏苒,王昌友已经在他的32个家里度过了38年。由于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加上从小聋哑、智障,近几年眼睛也基本看不见东西了,行动更不方便,吃、喝、拉、撒都要专人照顾。村民们照顾老人的担子也越发沉重了起来。住得分散的村民,每次接送老人都要费很大的劲。为了让老人能够得到更周全的照顾,村民们商量着把王昌友送进敬老院。

几天后,县民政局的车来到了下鸦鹊沟,他们是来接王昌友老人入住天星敬老院的。村民们闻讯后手提布鞋、煮鸡蛋、煮洋芋、煮包谷等,大清早便聚集到了村民小组长吴天明家的院坝里,来为老人送行。

天星敬老院环景优美,舒适干净,老人们每天的起居饮食都有专人照顾。看到敬老院内是这样的环境,随行的村民们兴奋不已。老人入住敬老院的相关手续在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就办理好了,村民们多年来怀揣着的一块石头也终于放下了,王昌友老人也将在这里开始他全新的生活。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