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26 10:00——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琪
◆实习记者 谭光吉
9月20日,大关县上高桥乡,多云,阳光柔和地洒向大地。
9点整,记者在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见到了丁琪,一个身材魁梧的回族壮汉,一个被上高桥乡村民熟知的共产党员。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心中有党,一心为民。丁琪介绍,这是他多年来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
2016年,丁琪先后荣选为昭通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2017年7月,丁琪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成为党代表之前,丁琪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挣第一桶金 全心打造“牛公馆”
上高桥是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地处高寒边远的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全乡平均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仅11℃。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经济作物难以生长,人均纯收入4268元,仿佛贫困已经成为上高桥乡的代名词。
“那时候,吃牛肉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丁琪回忆,由于深受贫穷的困扰,他决定出去闯一闯。初中毕业后,他便独自前往建水阿文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同时也让他深感上高桥乡的落后。当很多人都以为他不会再回到这片贫瘠的土地时,丁琪却毅然地回到了上高桥乡。
“我要回来创业!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同胞还没有摆脱贫困。”丁琪告诉记者。1992年,丁琪回到上高桥乡团结村,手里只有20元。他四处奔走才和亲戚借到80元,在团结村开起了第一家理发店。4年的时间,丁琪积攒了几万元,可他的目标远远不止如此。“一个地方要真正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丁琪说,自己先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尝试发展产业,摆过地摊、养殖过獭兔、种植过板蓝根和党参,但由于经验不足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2002年,上高桥乡修建电站,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让丁琪看到了商机。于是,他筹资在上高桥乡开了第一家餐馆。一时间生意火爆,丁琪挣了人生第一桶金40万元。
“我发现外面的人很喜欢吃我们的麻辣牛肉和牛干巴,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可以从这方面去发展产业。”丁琪说,上高桥乡的高原环境,天然无污染的水质为黄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了保护生态,他尝试种植黑麦草开展黄牛圈养并获得成功。随后,他开始着手修建养殖场。根据养殖场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规模等,测算下来需投入资金90万元。这对于丁琪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一连几个晚上,他辗转难眠,但不尝试又怎么会成功?
2009年5月,丁琪找到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县畜牧局,帮助他申请到政府贴息贷款13万元,畜圈补助5万元,争取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东拼西凑28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10万元,在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一个占地2.2亩,集办公室、消毒室、草料室、加工房、防疫室一体的现代化的养殖场全新“出炉”,被当地群众戏称为“牛公馆”。
大胆探索 带领群众脱贫
“一人富不算富,如何引领群众、带动群众发展,帮助广大群众拓展增收的渠道,提高富家的技能,建成致富的长效机制,是我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丁琪告诉记者,当时有很多村民还在持观望态度,为了让大家参与进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负责的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正式创立。希望通过党员带头饲养黄牛、种植优质牧草,带动其他农户种草养牛,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2013年,在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丁琪牵头注册了“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他介绍,琦鑫公司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党员一对一帮带,让社员学会1门技术、帮扶1批群众、发展1项产业、创办1个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黄牛养殖。同时,他大胆探索,从昆明引进西门塔尔,主动与群众联系,深入群众讲解,为群众提供方便,对达成养殖意愿的,免费把幼牛放给群众喂养,然后回收,这一举措激发了广大群众养殖的积极性,既给了群众实惠,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丁琪以政府两项制度衔接、小额贴息等政策为抓手,进一步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力度,着力优化箐口养殖示范区,支持社员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畜牧生产,实现了科技化、规模化的养殖。另外,他主动拿出20万元资金作为红利发放给养殖农户;2015年,社员每增加一头小牛犊,合作社就补助其1900元,共计补助19万元。
“商人是为了赚钱,但我不是商人而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是要真正让利于民。”丁琪告诉记者,紧扣“全乡2019年脱贫摘帽出列”目标任务,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拿出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9.6万元帮扶17户养殖困难户,新建储草棚1200平方米,种植人工草地450亩,向30户困难社员发放中央基础母牛扩群项目资金12.16万元,帮助解决养殖基地设施、饲草饲料。先后帮助社员申请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贷款190万元发展黄牛养殖,并按每斤28元至30元的底价称重,保证每头高于市场价300——500元收购社员出栏牛。实行由合作社统一发放基础母牛,农户养殖两年后,合作社回收的互助模式,先后在新民村、团结村、大寨村对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30头母牛,并按高于市场价格500元至1000元的原则收购。
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合作社收取一定成本和人工费用的方式帮助代养。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00万元,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6000元扶持资金,其中3000元用于购买牛种,3000元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按年分红5%的方式进行分红,与龙堡村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农发行发放5万元产业无息贷款的机遇,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按5万元的标准入股合作社,3年一周期,每年分红3500元的方式进行利润分红。
把群众的声音带到北京去
“丁琪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采访途中,一个穿着青布中山装、手提镰刀的农户主动上前和记者摆谈,他说他叫周元回。2014年因为家里实在困难,没办法只能把家中唯一的母牛牵到集市上卖。偶然遇到丁琪,丁琪了解情况后劝他把牛牵回家继续养,并且给了他200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后来丁琪又拿出4000元扶持周元回养殖,修牛圈、送砍草机、安电线、装电表……
“我一辈子记得丁琪的恩情,有商贩高价收购我的牛我都没有卖。不管我喂多少头牛都只卖给琦鑫公司,他是党员,跟他干准没错。”提起丁琪对他的帮助,周远回十分感激。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2014年就加入了合作社,家里现在总共有16头牛,他家已于去年脱贫了。
“我2013年加入合作社跟着丁琪养牛,他帮助我修建了牛圈,还给我们提供草种和食料。”上高桥乡新民村养牛户范天均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成本他和村民王家国合作养牛,现在已经养了32头。预计今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两家平均分下来一家可以分到5到6万元。范天均乐呵呵地说,过去只养得起4头牛,一年下来不过一万元,自从加入合作社以后每年的收入都在增加,他家去年也已经脱贫出列了。
据悉,目前,琦鑫合作社现有社员116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4户,已脱贫198户。党员23名,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现在,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丁琪,肩上担子更重了。他告诉记者,最近一直在调研关于村级党组织建设和西部地区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组织生活没有完全常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改革后,解决了读书贵、看病贵的问题,但农村学校师资不稳定、不均衡,农村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这次,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心声带到北京去,带领他们一起脱贫致富!”丁琪说这话时,铿锵的语气里沉淀着坚定和执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心中有党,一心为民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