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05 10:20元坪村,大关县悦乐镇的一个自然村,旖旎的大山环抱着,树木葱郁,流水欢畅,远远望去,就像生在山肚子里的一个世外桃源。平缓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居住着人家,一条弯曲的道路通向山外。
古尔邦节是全世界穆斯林的三大节日之一。元坪村居住着60户回族群众,据说,老祖先从外地搬迁而来,已生活了若干代人。这个自然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人口并不多,主体民族是汉族,还生活着好几户彝族同胞。这里各族一家亲,同饮大山的水,同唱大山的歌,团结互助,繁衍生息。这里从远古走来,跟随时代前行。
我的老表马荣就出生在元坪村,吃包谷洋芋长大的他,靠勤奋读书,一步一步从“山肚子”里走出来,成长为一家银行的优秀干部。马荣是村子里的骄傲,家乡人经常谈起他,以他为榜样,鼓励儿孙们成才。恋乡之人不忘根,马荣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出钱请家乡人买一只山羊,邀请我和刘永列老表,参加他家乡清真寺举办的古尔邦节。
9月2日古尔邦节这天,马荣心情非常迫切,开着私家车来到我住的大门前,才凌晨6点就把我叫醒。他拉着睡眼惺忪的我,马不停蹄地接着刘永列老表,就直奔元坪村而去。一路上,马荣兴奋地说,变化太大了,读书那会,哪有车路,走路都得小心,不然,天阴路滑就会掉进山沟里。那时的小孩,除了养牛放羊,还要割草,家家如此,太苦了。他读初中时,就是走着路,带着包谷面,自己做了吃。
通向元坪村的车道是一条盘山水泥路,虽不宽,但很平整,路面还专门铺了水泥浆,凸起纹路,增大把滑力。水泥路两旁的蔬菜、瓜果飘着诱人的清香,沁入心脾。马荣感叹:家乡越来越美了。
到了元坪村清真寺,马荣的亲友早已忙开了。儿时的伙伴见了马荣就像见了亲人,彼此有说不完的话。马荣的堂弟马永恒比我们来得更早,专程从鲁甸新街赶来。他跑客运,日子过得美满富足。他的这位堂弟也是一个牵挂家乡的人,家乡有事,随喊随到。这位堂弟,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有思想,有见地。
这里的坐寺阿訇叫马才凯,是鲁甸茨院乡人,7年前就被这里的乡老们接到了清真寺。师母马真群也是茨院乡人,与马阿訇一同而来。夫妻俩已融入元坪村,在这里生儿育女,休养生息,与这里的村民相亲相融。师母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一年最多回一次茨院乡。
马阿訇是一位勤劳的人,也是一位知足常乐的人。他带头养牛、种庄稼,成了“自食其力”的表率。师母也贤惠,夫唱妇随,任劳任怨。在这里,马阿訇成了传播“爱国爱教”的使者,不失时机地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讲解民富国强的道理。他说,元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是汉族、回族,还是彝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说一家话、办一家事,谁也离不开谁!他说,就像歌里唱的,56个民族56朵花。这朵朵花都是祖国的儿女,都要平等互爱,共同发家致富!
元坪村虽是山村,但不缺水,树多草茂,土地肥沃,生态环境非常好。农户的收入主要靠两大产业,一是养殖产业。以种植业支撑养殖产业,就地种植,就地养殖,配套进行,发展牛羊产业。这里出售的牛羊,品质非常好,畅销市场,成为农户一大增收点。此外,养鸡也是庭院产业,收入也不错。二是劳务产业。年轻人几乎外出务工,靠劳务增收盖新房,娶妻嫁女,有的回乡创业。一些年轻人结婚后举家外出打工,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
元坪村的古尔邦节,简朴而喜庆。送羊的人家不少,一只又一只,变成一小群,都是清一色的草料和粮食喂养的当地山羊。元坪村人勤劳淳朴,热情好客,做出的饭菜非常本味。桌上虽没几个菜,但一个是一个,道道都是返璞归真的农家菜,饭香菜香,香飘四野。
男女老幼集聚一堂,真像一大家子人,喜气洋洋地交流思想和感情。阿訇与乡老像主人一样坐在我们身旁,不断给我们碗里舀大块羊肉,一个劲的劝我们多吃。伴着这种饭菜飘香,大家都吃出了幸福感!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