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涅槃重生铸辉煌——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综述

 2017-10-12 10:00  来源: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一名网友对鲁甸地震恢复重建的评价。记者近日在灾区看到,曾经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一栋栋、一排排各具特色的新居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构筑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灾区面貌发生巨变,灾区居住条件、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发展全面超过地震前水平。灾区群众展示出了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中重生、在重建中再铸辉煌的力量。

鲁甸把恢复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推进恢复重建,规划实施4大类1188个项目,概算总投资143.36亿元。目前,建成率99.5%。恢复重建项目包括居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建设项目。

受灾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龙泉河两岸,除了新民房、新公路外,垂柳、桂花、三角梅等植物已经蔚然成林。行走在龙头山镇,处处透着宁静和有序。

甘家寨曾在地震中被滑坡整体掩埋。如今,89户村民已经搬到骡马口社区,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干净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健身设施、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三年来,鲁甸始终把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目标,严格落实重建户每户4万元、修复加固户每户5000元的补助标准,积极协调银行贷款,引导群众通过相互换工、邻里相助等办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建房困难的问题。2016年春节前全面完成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受灾群众住进了既抗震又宽敞明亮经济适用的新房屋。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灾区的崇山峻岭间,一条条盘山公路穿梭,一条条村组公路蜿蜒。鲁甸在恢复重建中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一批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继完工,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三年来,完成交通投资33.2亿元,新增高速公路24公里、一级路10.8公里,建成县乡公路318.9公里,硬化农村公路385.6公里,修通了多年想修没有建成的公路,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完成水利投资13.8亿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2万件,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26万亩,解决11.45万人和7.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投资3332.5万元,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3.98万亩,推进高稳产农田建设。加快10kV及以下农村电网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升级。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设计现代、质量一流的学校、设施完善的医院,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灾区干部群众感叹,比震前超越了20至30年。

“新学校真漂亮,教室又宽敞又明亮,我们很喜欢!”龙头山镇光明小学李世美高兴地说。这是鲁甸地震灾区第一个竣工的学校恢复重建项目,也是社会事业第一个竣工的恢复重建项目。据介绍,鲁甸地震灾区的学校恢复重建项目,全部采用钢结构建设,钢结构具备强度高、韧性好、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符合灾区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根据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鲁甸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恢复重建任务100所,校舍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73亿元。

产业在重建中优化升级。“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如今花椒成为了地震震中龙头山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三年多来,灾区各级党政部门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鲁甸还加快花椒、核桃、苹果、樱桃、葡萄、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势利导推进乡村特色旅游,走“建基地、育龙头、兴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为灾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产业支撑。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除害兴利,变废为宝”的原则,把堰塞湖改造成了水利枢纽,变堰塞湖为永久性、控制性的水库,使其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鲁甸高度重视加强民族文化和地震遗址的保护,正在努力将龙头山打造成旅游小镇,挖掘朱提文化,打造中国首个银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同时结合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正在建设中的鲁甸“8·03”地震抗震救灾纪念馆已于今年“十一”黄金周对外开放。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娟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