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9-05 16:15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加强体系建设 护航绿水青山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充分认识生态敏感脆弱这个短板,以创建生态文明市为总体方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定位为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总体目标。先后出台《昭通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昭通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昭通市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等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昭通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推进美丽昭通建设步伐。
狠抓措施落实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昭通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昭通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3%,较上年提高1.0%;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23个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1.3%,国控出水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1县区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8.89%。完成天然林保护面积87.54万亩、退耕还林还草60.13万亩、退牧还草72.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993.2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0平方公里,落实草原生态补奖面积128万亩,恢复湿地面积1.4万亩,新增绿地面积35.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较2012年新增8.57%。通过努力,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昭通特有的野生生物资源及物种基因均纳入保护范围,6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5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巧家五针松、大山包黑颈鹤、鲁甸黄杉、盐津野生桢楠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白水江特有鱼类等极小种群物种纳入保护项目。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先后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41个、市级生态文明村795个。
注重防治结合 协同整治城乡环境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加强“两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5个,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项目6个,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7.7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3.95%;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对12条重点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完成流域治理面积42.23平方公里,完成治理投资5880万元;实施土壤保护和修复,争取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563元,实施洛泽河流域(彝良段)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镇雄县黑树镇王家沟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昭阳区南方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工程;强化农村环境整治,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1.2亿元,先后对123个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整治村庄垃圾得到集中堆放和定期清运,污水和人畜粪便得到集中收集和处理,村庄人居环境和公共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严格环境监管 有效整治环境问题
强化污染减排与治理,淘汰水泥粉末产能4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2%,突出危废、医废、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办理10家企业危险废物省内跨市转移审批手续,转移废矿物油106吨、其他危险废物36.45吨;严格依法环评审批,审批建设项目1637个,竣工验收27个,核发排污许可证33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检查企业1800余家次,责令停止生产企业80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5件,共处罚款514.7万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357个,督促整改完成355个,处理环境信访案件527件已全部办结。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 通讯员 张选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