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多家险企偿付能力逼近红线 激进扩张模式将终结

 2016-05-19 11:17  来源:人民网

保险公司陆续披露今年一季度各自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这是“偿二代”实施运行以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首秀”。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保险整体表现稳健,但也有部分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令人担忧。以寿险为例,一季度新光海航人寿和中融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数;富德生命人寿、华夏人寿、长城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接近100%,逼近监管红线;另有9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则在110%-150%之间。

今年初“偿二代”正式施行,与“偿一代”仅凭借偿付能力充足率一个指标判定险企经营状况不同,“偿二代”考核体系下,有两大指标,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险企需要分别保持在50%和100%才算达标。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此前不少激进险企启动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大肆发展高现价保险产品导致偿付能力不足。在二代偿付能力新标准下,险企将迎来大规模增资。日前,平安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0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用以提高偿付能力。今年年初,亦有富德生命人寿和长安责任发行过债券。此外,年初至今还有13家险企选择股东直接增资。与此同时,险企也在对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进行调整。券商机构人士认为,高现价产品规模将逐渐缩减,险企“资产驱动负债”激进模式将终结。

多家险企偿付能力下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披露一季报的124家保险公司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超过150%)的险企有110家,占比88.7%;12家寿险、2家财险显示一季度偿付能力不足。其中,中融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国泰财险综合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已经披露了偿付能力一季报的73家寿险中,除了新光海航人寿和中融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数外,接近监管红线(100%—150%)的有富德生命、华夏人寿、长城人寿、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前海人寿等多家寿险企业。从当前数据来看,财险偿付能力显然优于寿险偿付能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业务范畴和产品结构不同导致偿付能力不一样。对于当前一些寿险令人担忧的充足率,主要是由于前两年启动了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大肆发展高现价保险产品所致。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人可以偿还债务的能力,同时也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状况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指标。与偿一代以规模为导向,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进行管理,不同风险的业务对资本金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偿二代进行考核,使得即便保险公司规模相同但由于业务、投资结构的差异,对资本的要求也不一样。从偿一代到偿二代,波动幅度较大的包括渤海人寿由去年四季末的4510%(偿一代)下降至今年一季末的671%,太保安联健康由去年四季末的3833%(偿一代)下降至1015%,德华安顾由去年四季末的3944%(偿一代)下降至905%,国联人寿由3147%下降至570%。

在偿二代考核体系下,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保持50%和100%以上便满足监管要求,新考核体系于2016年一季度正式实施,要求险企按季度披露偿付能力并随时接受监管。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保监会将实行重点监管。从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在“偿二代”体系之下,七成险企一季度的偿付能力已经出现下滑迹象。业内人士介绍,投资端的波动影响其偿付能力,同时高现价产品也会消耗资本。一些偿付能力较低的险企由于风格激进,在追求业绩规模时会大力销售高现价产品,这一风格在一季度开门红现象中尤甚。

在偿付能力下滑的同时,过去激进险企以短期、高现价产品扩张的风险也开始显露。一方面短期产品已面临期满给付,另一方面这类产品的退保率高,给保险公司带来双重压力。在一些激进险企偿付能力受压情况下,4家上市险企的偿付能力则与去年四季度基本持平且充裕。业内人士认为,得益于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上市险企有能力使其偿付能力保持平衡。如何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通过监管考核,不少险企可能会通过增资的方式保证其偿付能力。

增资潮来临

大规模增资与“偿二代”考核不无关系,大的保险公司亦不例外。日前,平安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0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票面利率3.82%。据了解,这是该公司单次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债券融资。平安人寿表示,本次债券发行所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附属资本,提高偿付能力和营运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富德生命人寿和长安责任在今年发行过类似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80亿元和5亿元。据了解,今年已经有16家险企共增资超过400亿元。此外,年初至今还有13家险企选择股东直接增资,共计增资201.28亿元。其中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增资占大头,如“明天系”旗下的天安人寿和天安财险分别增资50亿元和25.98亿元、上海人寿增资40亿元,而君康人寿、珠江人寿分别增资两次,资本金分别由38亿元、42亿元增至62.5亿元和56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偿二代”的实施,保监会要求险企披露季报指标以达到动态监管的目的,未来增资将成为常态。在通过高现价产品高速扩张后,目前不少中小险企面临增资压力。券商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富德生命人寿与华夏人寿增资压力最大,其2015年末净资产分别为290.2亿元和161.8亿元,2015年分别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975.1亿元和1519.9亿元,保费规模是其净资产的3.4倍和9.4倍,需要增资的规模高达197.4亿元与598.2亿元。

华南一家寿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到现在发展迅猛,业务规模急剧扩张利于股东方的项目资源,而早期的产品主要以短期高现价产品为主,在偿二代新指标下,偿付能力显现不足。此前,股东方已经提前做了增资,在偿付能力不够充裕下,不排除股东方将继续择时增资。该人士表示,在增资的同时,公司也在对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进行调整,收缩包括万能险在内的各类短期理财险的规模,进而逐步加大投入扶持代理团队去发展长期产品的销售。

激进模式面临终结

2012年至2015年,平台类保险公司通过高现价万能险业务实现超高速增长。海通证券研究报告称,2012年开始的险资运用市场化改革显著提升了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为“资产驱动负债”激进模式创造了条件。众多中小型寿险公司为实现快速冲规模,将万能险作为“低成本”融资工具,借此实现迅猛发展“弯道超车”,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由于“万能险+激进投资”的“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可能带来流动性、短钱长配、利益输送等风险。在2015年下半年险资举牌潮后,监管部门对于万能险的监管逐步趋紧,万能险成为重点监管领域。2015年12月开始,从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管理、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更加严格的万能险监管。

监管新政严格制约了平台类保险公司的高现价万能险业务,海通证券认为,根据《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华夏、生命、前海等平台类公司面临保费、增资双重压力,高现价万能险规模将被迫逐渐缩减,但5年的过渡期制度使得生命、华夏等公司免于“硬着陆”。2016年一季度,平台类保险公司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产品策略和投资策略必须调整从而满足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监管要求。

在一季报数据披露后,监管机构对中融人寿、中邮人寿、信诚人寿和珠江人寿四家公司采取了监管措施。偿付能力不足说明平台类保险公司的“资产驱动负债”商业模式不能够满足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监管要求,其产品策略、投资策略必须调整从而满足监管要求。在监管新政下,华夏、生命、前海等平台类公司面临保费、增资双重压力,偿付能力在偿二代下接近监管红线,高现价万能险规模将逐渐缩减,“资产驱动负债”激进模式将终结。(记者 周文静)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