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4-01 16:33截至3月31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年度业绩悉数亮相。
除了净利润增速下滑、净息差进一步收缩、不良“双升”、拨备临近监管“警戒线”等业绩压力,五大行还迎来了新的“烦恼”,国企改革推进,以及银行业“紧日子”来临的双重背景下,银行高管薪酬几近“腰斩”。
中行行长陈四清在中行业绩发布会上称,中行每天保证5亿元的纯利润,才能达到净利润稳定的目标。不过,这“5亿元”并不好赚。2015年,央行5次降息,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不良贷款上升,各行面临更多的拨备计提,互联网金融抢食存款等,给银行赚钱带来超过以往的压力。
高管薪酬“腰斩”
央企薪酬改革推行,银行业中五大行走在前面。《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2015年薪酬“缩水”幅度均在40%以上,不少银行董事长、行长出现“同薪”。
其中,以工行最为明显,该行董事长姜建清与行长易会满2014年薪酬分别为113.9万元与108.9万元元,而2015年两位高管的年薪分别缩减至54.68万元,降幅分别达到51.99%和49.79%。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的年薪酬也由115万元降至59.88万元,减少55.12万元,降幅达47.93%。此外,交行董事长牛锡明、行长彭纯2015年两人总薪酬均为52.57万元,而2014年度,牛锡明总薪酬为105.85万元,彭纯总薪酬为100.76万元,两人降幅也分别达到了50.34%和47.83%。
2015年,农行高管变动较大,以农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楼文龙为例,其税前薪酬从2014年的97.74万元下降至52.21元,薪酬减少了45.53万元,降幅为46.58%。刚刚上任几个月的农行行长赵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高管减薪早在2015年年初就有发生。
目前来看,国有大行中只有中国银行降薪幅度最小。中行董事长田国立薪酬由118.08万元减少至61.79万元,下降56.29万元,降幅44.28%。陈四清从2015年1月正式担任中行行长,去年薪酬较2014年担任副行长时的108.32万元降至61.33万元,“缩水”46.99万元,降幅43.38%。
对于大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急剧缩减,工行行长易会满在业绩发布会上称,银行高管减薪是遵守有关政策的要求。五大行各行年报中在高管年薪一章中均显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本行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以及其他副职负责人的薪酬,按照国家有关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执行。
去年起正式实施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对于银行高管大幅降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五大国有行的高管百万年薪已成为历史,2015年年薪均骤降至百万元以下。2015年中旬,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曾对媒体表示:“与现行政策相比,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
尽管央企负责人在职业发展通道、社会地位等非物质激励较大,但是近两年银行高管首现主动“离职潮”,与薪酬不无关系。
近日,有报道称,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已离职,将跳槽去筹备北京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与此同时,工行产品创新部总经理薛鸿渐也已递交辞职申请,不过目前去向尚未得知。
五大行日赚25亿背后的“紧日子”
2015年,工中建交四大银行共实现净利润9234.22亿元,按照2015年366天计算,日均净赚25.23亿元。
然而,除了交行外,其他体量庞大的工中建行四大银行净利润增速总体低于1%。
作为净利润增速突破1%的交行,该行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5.28亿元,同比增长1.03%。中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708.45亿元,同比增长0.74%。农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807.74亿元,增长0.7%。工行实现净利润2771.3亿元,比上年增长0.48%。建行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2281.45亿元,同比增长0.14%。就净利润增速而言,建行垫底。
对于净利润增速的进一步下滑,工行在年报中指出,这一经营业绩是在增长难度加大的高基数上取得的。利润总量越大,增长难度也随之增加。“现在净利润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1.7个百分点,10年前的7.3个百分点。”易会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2015年实现净利润超过了2000年之后8年的利润总和。
在依赖利息收入获取利润的银行业,净息差的下降对其利润影响较大。2015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净息差再次集体下降,农行净利差进一步收窄。由2014年的2.76%下降至2.49%,下降0.27个百分点。交行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06%和2.22%,同比分别下降11个和14个基点。中行净息差同比下降13个基点至2.12%。建行净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46%和2.63%,同比下降0.15个和0.17个百分点。
对于净息差的下降,中行分析称,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央行2015年先后5次降息,同时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浮动上限;二是人民币准备金率下调;三是中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这样的收窄肯定对今年的盈利带来一定影响,对2016年整体的盈利主要影响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资产质量,第二方面则是利差收窄。”易会满称。
“对于2016年净息差,三个字——‘还会降’。”陈四清称,但是会尽量让净息差少降。他认为,净息差的下降有一个好的方面是降低融资成本,但是由于银行有70%的收入来自利息收入,利差太低对股东回报以及银行的持续经营也会带来困难。
“在收窄净息差的同时,不能完全靠利息收入来过日子,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拓展。”陈四清称,中行2015年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提高至30.65%。
对于农行净息差缩减幅度大于其他大行,农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李运在业绩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未来农行将采取系列措施收窄息差降幅:首先是加强存款端的成本管控,加快消化历史上高成本负债,实现分层定价;其次在贷款端减缓贷款收息率的减缓步伐,对于贷款定价下滑比较快的,适度上收贷款利率授权,农行2016年还将对低利率品种做出调控;最后是提升投融资业务收益率。
面对净利润增速的下滑,中行给出了2016年稳定净利润的方案:“海外多一点,境内少一点;中间业务收入多一点,利息收入少一点;金融业务少一点,公司业务少一点;不良化解贡献初步增多,同时计提拨备也要增加,通过不良资产化解达到一个平衡;银行精打长算,开支、支出费用把得更紧一点,自己过紧日子。”
不良率最高超2%
2015年,工农中建交不良贷款新增共计2393.19亿元,不良“双升”趋势并未缓解。
其中,农行2015年不良率为2.39%,同比上涨0.85个百分点。位居五大行不良率之首。农行风险总监宋先平介绍,农行不良率和同业相比增加较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和资源大省的不良贷款;二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三是民营企业;四是中型企业。
宋先平透露,农行2015年在不良贷款批转出表方面,比同业平均水平少了300亿元,留在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就多一些,“如果不算这300亿的话,不良贷款增幅跟其他四大行差不多。”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产业转型加速,部分行业及企业持续承压,企业资金链普遍趋紧,部分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导致本行面临的资产质量控制压力有所加大。”工行在报告中称。
在不良贷款分布方面,工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多的地区是长三角、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违约增加所致,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受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外,还因煤炭价格下跌影响,资源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出现贷款违约。
在建行的不良贷款行业分布中,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成高不良率的“重灾区”。截至2015年末,建行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高达9.65%,同比升3.5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373.53亿元,较2014年末新增142.23亿元;制造业不良率5.89%,同比上升2.2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金额716.41亿元,较2014年末新增231.51亿元。
不过,可以看到,建行也在不断调整这两个行业的贷款占比,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较2014年末下降0.31个百分点至3.69%;制造业贷款占比较2014年末下降2.17个百分点至11.61%。
“2016年,银行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资产质量管控和不良贷款化解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预计2016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在业绩发布会上称。
面对不良压力,化解不良资产成为银行重头戏。潘岳汉表示,2015年中行化解不良资产1044亿元,同时压退非不良授信1073亿元。易会满表示,2015年工行动用600亿元来解决不良贷款。
“不良”上升势头加速的背景下,大行的拨备覆盖率正在接近监管150%的“警戒线”。农行年报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该行拨备覆盖率为189.43,高于其他四大行。其中,建行拨备覆盖率为150.99%,逼近150%的监管“红线”;中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53.30%;交行拨备覆盖率155.57%;工行拨备覆盖率156.34%。
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最快的是农行,从2014年的286.53%下降至189.43%,下降了97.1个百分点。其次是建行,2015年末,建行拨备覆盖率为150.99%,较上年下降71.34个百分点;工行拨备覆盖率156.34%,较上年下降50.56个百分点;中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53.30%,比上年末下降34.30个百分点;交行拨备覆盖率155.57%,较上年下降23.31个百分点。
此前在取消银行存贷比之际,业内就曾讨论降低银行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2016年亦有消息传出,监管层正在讨论将银行拨备覆盖率下调至120%。对于拨备覆盖率的下调预期,易会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在研究,但具体细节银监会尚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