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4 10:00大关县地处昭通市腹心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筇竹最好的生存家园之一。这里的筇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占世界筇竹资源总量的70%以上。在大关县的筇竹产业发展进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谢泽轩。
谢泽轩是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人。1986年,他毕业于昭通农校,主修作物栽培。参加工作后,他又进入云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深造,依然专注于作物栽培专业。在大关县科委工作几年后,于1995年被任命为悦乐乡副乡长。此后多年,他先后在科技局、发改局、扶贫办、林草局等多个部门任职。尽管他经历了多个岗位,但这些工作都与农业农村分不开,他也一直潜心观察和研究筇竹。
谢泽轩对筇竹的深入研究,是从1993年董文渊到大关挂职副县长之后,才算走上正轨的。那时候,董文渊在会上安排了一项工作,要求全县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紧接着,他们启动了第一个研究课题《云南大关发展白蜡生产的可行性》,并发表在1997年第9期的《林业科技开发》上。1999年,他们又合作了论文《散生竹无性繁殖的育苗技术》,发表在当年第3期的《云南林业科技》上。
由此,谢泽轩也成了一名“土专家”。他是董文渊的助手,也是他的研究生。2024年,他和董文渊在《世界竹藤通讯》上发表了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大关筇竹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这些年来,他们合作并发表的论文累计达30余篇。
当时,大关县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然而这些领域对于筇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条件艰苦,董文渊到林区研究筇竹时,连吃住的地方都没有。谢泽轩说:“去我家吧!家里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家里住什么,你就住什么。”董文渊二话不说,带着行李就来到了谢泽轩家。谢泽轩让家人改变生活习惯,调整生活方式,每天晚上10点前就关灯睡觉,以保证董文渊能够安心读书、写作、研究筇竹。吃的呢,常年以苦荞米、苞谷饭、烧洋芋、老酸菜米豆汤为主。要是工作推进顺利,有了新发现,他们就会煮上一块老腊肉、从镇上买来两斤苞谷酒庆贺一下。
3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研究筇竹,研究它怎么生根、怎么发芽、怎么生长,研究它的生长周期、适生范围。不仅是谢泽轩本人,他们一家人都在配合董文渊工作。从竹林里取回竹鞭、竹根、竹竿、竹枝叶等研究材料后,全家人分工协作,剪的剪、切的切、量的量、称的称,多年来一直坚持,目的是测定筇竹的生物量。谢泽轩回忆说,为了观察和记录筇竹生长的全过程,他们曾在山上的竹林里选择了30根筇竹,连续守了三天三夜。通过这次长时间的观察,他们知道了筇竹生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最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最佳的空气环境,还明确了筇竹从出笋到死亡的生命周期为5年……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他们的研究成果《筇竹开花结实特性的研究》发表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6期,该论文深入探讨了筇竹开花时间、种子成熟以及地下茎腐烂等问题,并对筇竹零星开花现象进行了分析。此外,《筇竹种子特性及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筇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等论文的发表,帮助他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将筇竹种苗的成活率从30%提高到98%,成功解决了育苗问题。从2015年到2021年,他们共培育竹苗1亿株以上,并推广到彝良、盐津、威信、镇雄等县,为全市的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竹苗培育出来后,他们多次深入村庄,向村民耐心介绍竹苗种植的好处和方法。然而,仍有少部分村民年年扔,年年放弃。但他们坚持送去竹苗,不厌其烦地介绍。最终,村民理解了,感动了,赚取收入后,才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说到对筇竹的管护,谢泽轩欣慰地说:“大关的竹农掌握得最好,目前一亩竹林的产值已经突破了1万元。”在采竹过程中,要坚持“四砍四留”原则,即: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砍内留外。采笋也要遵循“四采四留”原则:采密留稀、采小留大、采弱留强、采内留外。通过这样的科学管护,竹林在8年后就能进入丰产期,每亩可采竹笋300公斤以上,收入可达4000多元;同时还能砍伐成竹600根以上,每根竹竿可卖10元。他们总结了四个“3”:一家3口人,3个月时间,管好30亩竹林,年收入30万元以上。筇竹抗逆性强,不怕风霜冷冻,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病虫害,不怕干旱,种植风险小。种植大户层出不穷,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了。
说到为什么这么喜欢筇竹,谢泽轩讲起了往事。他出生在山区,房前屋后全是竹林。小时候,看书、玩耍、帮大人干农活,都是在竹林里。遇到再难的事,只要看到竹林无边的绿色,心情就会放松。生活中再多苦累,只要听到竹林里的涛声,就会信心满满。长大后,他到外面读书的学费、生活费,全都是大人卖竹笋赚来的钱。可以说,是筇竹供养了他,也是筇竹成就了他。不仅是他自己,他们家的幸福生活,都和筇竹有关。为了防止其他人采伐董教授创办的基地,谢泽轩的大嫂早上6点就上山看护,晚上10点才回家。筇竹种植讲究“一分种,九分管”,怎么管护好筇竹,他们一家人都很精通。“我母亲今年92岁了,身体朗硬得很。她每天都会去竹林里走走看看,哪里的筇竹少了一棵,哪天竹笋开始冒出来,她全知道。竹笋长出来后,她还会参与采笋。”谢泽轩说,20世纪90年代,山林都是由集体管护。他率先在老家尝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竹林划分到一家一户,让大家自己种、自己管。效果最明显的,是来龙社,10多户人家,平均每户拥有100亩以上的竹林。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每户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谢泽轩和筇竹的不解之缘令人感动。董文渊研究、生活过的地方,他让家里人保护起来,挂了两块牌子,一块是“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另一块是“中国筇竹系统研究从这时出发”。谢泽轩说,竹子不仅成就了自己,也让下一代受益。因为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的儿子谢东巨得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习金融。
退居二线后,谢泽轩的工作内容虽然简单了一些,但任务似乎更重了。他常常跟随县里的领导深入村庄调研、外出参加会议、招商引资……有时,一个电话打来,他拖着行李箱就出门了。退休后,除了配合大家做好相关工作外,他一心一意搞研发,致力于在筇竹产业的深加工领域寻求突破,因为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大关县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践行“两山”理念,依托大关县筇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禀赋,构建“基地培育+园区加工+新型主体+农户+竹旅融合”百亿筇竹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小筇竹”变“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