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教育强市|㉕ 谢明江:打工仔变身乡村教育领路人【镇雄场坝二小篇】

 2025-04-23 1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凌晨6时,乌蒙山笼罩在黛青透蓝的天光中晨光正悄悄唤醒镇雄县场坝二小的校园。

“嗒、嗒”,电子钟秒针与窗外老槐树坠露声重叠,隔着雾蒙蒙的玻璃窗,谢明江将熨烫妥帖的白衬衣领子理了理,转身推开了男生宿舍楼铁门。

晨曦裹挟着凉爽的山风迎面扑来,却掩不住楼里涌出的喧哗——孩子们正打水洗漱,整理床铺,欢声笑语回荡在楼道内。谢明江站在门边,目光温柔地扫过每一个孩子,他们的脸上焕发着对新一天的期待和活力。他微笑着,偶尔伸出手,轻轻整理一下这个孩子歪斜的衣领,或是拍拍哪个孩子的肩膀,给予无声的鼓励。

“谢老师,早上好!”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沉思,小男孩跑过来礼貌地跟他打招呼,他轻声说:“早上好,今天也要加油哦!”

小男孩用力点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跑回了队伍中。谢明江望着孩子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声谢老师里浸着二十多年的风霜。

从打工到乡村教师

2001年的那个夏天,镇雄师范学校锈迹斑驳的铁门吱呀合上拖着行李箱清瘦青年在昆明金马碧鸡坊的天桥上数霓虹灯。行李箱里装着他全部家当:镇雄师范学校毕业证书、三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霓虹灯闪烁,映照着青年迷茫的脸庞。

8月春城燥热里,谢明江蹲在厨房设备公司仓库卸货时,汗珠滴落在不锈钢蒸柜的镜面上明江,那个风机要斜30度角才能对接烟道。哥哥的声音裹着电焊火花的噼啪声。他低头盯着水泥地上斜长的影子沉默地调整着风机的角度,心里却在想着自己未来的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教师”这个身份会如何深刻地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时光荏苒,从昆明辗转杭州,多年的打工岁月将他淬成了多面手。在杭州的工厂里,他做过流水线工人,也当过技术员,甚至尝试过销售。但无论身处何地,谢明江心中那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渴望从未消退。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拿出那三本泛黄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一页页翻阅,仿佛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2008年春节,谢明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镇雄。望着熟悉的群山和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他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他始终相信,教育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途径。

2009年春,和平小学的迎春花开得肆意张扬。谢明江走进教室,却在门槛处绊了个趔趄——青石板台阶被岁月磨出了碗口大的豁口。一双双眼睛像黑葡萄般闪烁在褪色的课桌后,他们齐刷刷地望着他,眼里满是好奇与敬仰。谢明江站稳身形,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脸上依旧挂着和煦的笑容。他看向那些破旧却擦得发亮的课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些孩子们虽然生活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但他们的心灵却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样纯真而美好。

那些曾经羞涩而内向的孩子们,在谢明江的关爱和引导下,渐渐变得开朗而自信。他们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谢明江看着孩子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古井水映照的坚守

在和平小学面临干旱和缺水的困境时,谢明江每天的首要任务是借水。

几乎和全村的村民都打过交道了他说得轻巧,可十年前刚到和平小学时,这个青年教师被曾干裂的土茬扎破过脚掌。每天放学后,他的白衬衫沾满黄土,拎着塑料桶在山路上行走,身影化作一个移动的黑点。老乡把两瓢浑水倒进他带来的塑料桶时,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齿“你们太辛苦了,教书育人还要在这山沟沟里吃苦受累。”

张奶奶院里的古井映着晚霞,李家老屋的水缸倒映着星斗,他打水的脚印串成一条长长的路,连接着学校与村庄的每一户人家。村民们看着这个年轻人,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他们知道,这个青年教师是用自己的行动在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路。

秋风掠过乌蒙山的褶皱,掀起他熨烫齐整的衣角。在孩子和村民的印象中,谢老师总是衣着整洁,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仿佛能够驱散所有的阴霾。“山风不识正装。”同事打趣他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讲究。他笑笑,不以为意。

岁月流转,和平小学在谢明江的坚守和努力下,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也从那个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了一名深受孩子们爱戴和尊敬的校长。

在和平小学的十二年岁月里,谢明江坦言:我并不畏惧吃苦,但确实感到非常疲惫。”身体的疲惫,源于每天从早到晚的忙碌,心灵上的满足,则是目睹孩子们逐渐成长的那份快乐。

远处亮起灯火,恍如当年昆明的霓虹。只不过这次,他站在光里。

德育种子的播撒者

2022年秋,撤点并校的车轮碾过群山,镇雄县教育体育局的撤并文件送达时,谢明江正在修补教室脱落的墙皮。运输车拉走最后一张课桌后,这个守望和平小学十二载的中年人把荣誉证书塞进铁皮箱。他站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望着那辆渐渐远去的运输车,心中五味杂陈。这里曾是他挥洒汗水、播种希望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记忆。

谢明江知道,撤点并校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虽然心中充满不舍,但他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翅高飞。

场坝二小位于镇中心,设施更加完善,师资力量也更加雄厚。谢明江在这里担任德育副校长,新的岗位,新的挑战,他没有丝毫畏惧。无论在哪里,他的使命都是一样的—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努力。

这个在大城市摸爬滚打打工青年,将打工经历转化成德育养料。孩子们从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看见斑马线编织的都市霓虹,也听见电梯间此起彼伏的外语问候。他用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他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感恩,如何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如何珍惜每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下午的社团课铃响,谢明江在走廊听声:左边美术教室内孩子用画笔描绘着场坝的春天,右边舞蹈教室内优美的舞姿,如同山间的清风,轻盈而充满活力。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谢明江策划了一系列社团活动。从书法到文学欣赏,从体育竞技到艺术创作,每一个活动都旨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兴趣。孩子们正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这个多彩的世界。

谢明江漫步在校园,每一步都踏出了坚定与希望。

教师罗琴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是由谢老师精心策划的,他总是深思熟虑,力求将最佳方案呈现给大家。在谢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二小的德育工作正蓬勃发展。

 春风化雨润无声

谢老师,我在操场上捡到了10元。

六年级(5)班的李锦程在操场上拾金不昧,立刻就交到了谢明江手中。

谢明江接过10元现金,微笑着摸了摸李锦程的头赞扬道:锦程,你真是个好孩子!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做得很好!非常棒!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和肯定,让李锦程的脸上绽放出了自豪的笑容。

谢明江立刻回到办公室为李锦程制作了奖状,并到所在班级表扬了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样的仪式感,让李锦程和其他学生都感受到了做好事带来的荣誉和快乐。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谢明江在德育工作中注重细节、身体力行的体现。每一个微小的善行,都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坚守诚信、勇于担当。

我们坚持德育为先,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谢明江说。

谢明江把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模式。他创办红领军校园广播站,通过每天播送励志故事、先进事迹等内容,春风化雨般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方面,他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行为规范、劳动教育、集体荣誉感等核心素养纳入德育评价体系,通过级积分榜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们在德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教师周邦莲有着深刻的体会:谢副校长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榜样。无论是酷暑寒冬,他总是最早到达学校,最晚离开。通过实践探索,他所倡导的德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场坝二小的校园风貌焕然一新。学生们在日常行为中展现出更高的文明素养,校园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校园里,常常能看到谢明江忙碌的身影。他或是穿梭在教室之间,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或是策划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他的付出和努力,让这所乡村小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谢明江的带领下,场坝二小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孩子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校园里充满了正能量。扎根山村十六年,谢明江日夜坚守,不忘初心、不畏风雨,用真诚的爱倾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暮色爬上操场东墙时,谢明江仍在巡查宿舍。走廊尽头的玻璃窗映出挺拔如竹的身影,十六个春秋的光阴在这帧剪影里折叠。山谷灯火明灭,恍若十几年前工厂夜班时窗外的霓虹,也像和平小学停电夜闪烁的蜡烛。他扶了扶眼镜,继续向咳嗽声传来的方向走去。

山风掠过谢明江始终笔挺的西装衣襟,当最后一盏宿舍灯的暖光映亮他鬓角银丝,乌蒙山的星空下,又一批山里娃的梦想正拔节生长。

谢明江在泛黄的本子上写下,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我与学生彼此成就。


记者: 莫娟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何田田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镇雄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