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21 20:45四月的乌蒙山,春风裹挟着蛋糕的甜香。4月17日,在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的操场上,一场特殊的集体生日会温暖上演。86名师生在2035个祝福中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这些朴素的生日愿望背后,是一个个关于思念与成长的故事。
夜色降临时,镇雄县场坝镇第二小学的操场上亮如白昼。彩带、气球装饰的舞台绚丽多彩、蛋糕上的烛光将86张笑脸映得红彤彤的。
“祝你生日快乐——”歌声响起时,三年级(4)班的小吉攥紧了衣角,盯着蛋糕上跳动的火苗,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小吉,生日愿望是什么?”他低声说:“我想要一部手机。”周围同学笑起来:“肯定是想打游戏!”
小吉眼眶泛红:“我只是……想随时能听到妈妈的声音。”
每周从学校回到奶奶家,小吉总怕错过妈妈的视频电话。小吉的妈妈远在浙江打工,上一次见面还是春节的时候。老师听到他的愿望后就立刻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小吉妈妈的电话,经过短暂交流后,小吉得到了妈妈的抚慰与祝福心情瞬间好了起来。
书法课上,小吉比其他孩子都专注——因为妈妈说过,字写得好的人会有出息。
“我要瘦到60斤!”小罗许愿时格外认真。
“你才66斤,减什么肥?”
小罗一本正经地说:“电视里说,强壮的人才能保护别人。”
他最近最得意的事是作文《小土豆滚来滚去》被老师表扬了。故事里,一颗小土豆从山坡滚到河边,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寻找自己的土地。“老师夸我有想象力!”小罗咧着嘴笑着说,“这是我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方式创作”。小罗作文结尾这样写道:小土豆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泥土,它悄悄埋下一半身体,另一半朝着妈妈打工的方向。
这些愿望如此具体——一部手机、“瘦6斤”甚至只是一次视频通话。或许,这些愿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些远离父母、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支撑。
三年级(4)班有6个孩子过生日,每人都收到了班主任邓琴手写的祝福卡。这位“90后”教师也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我小时候从没过过生日。”她低头整理彩带时声音轻柔:“现在就想让他们知道,有人记得他们的生日。”
她给小吉写道:“小小少年,愿你的字越写越有风骨。”给小罗的卡片画了一棵小树苗,旁白是:茁壮成长,但不必急着变强壮。
校长曾高前给孩子们送了三粒种子:责任、坚持、善良。他希望孩子们像场坝大山的小树苗,迎着风雨茁壮成长,像溜沙河的浪花,永远欢快地奔向远方,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当城市的孩子们在父母的环绕下吹灭蜡烛时,这里的86根蜡烛,照亮的是另一种童年。
烛光摇曳中,这座寄宿制学校明亮的窗口,像一串被点亮的星星,照着86个愿望和2035个温柔的期许。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同山间清泉,洗涤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愿望,那一刻,仿佛所有的孤独与思念都被这份集体的温暖所融化。
在这所留守儿童占七成的小学,很多故事都长着相似的根。集体生日会是“替代性陪伴”的缩影,当亲情因距离而缺席,86个生日愿望,2035份真诚祝福填补了时间的缝隙。这场特别的生日会,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记忆里种下了爱的种子。正如校长曾高前赠送的那三粒种子,终将在时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记者:莫娟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