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9 20:12成立农民读书会、文艺创作基地、举行“荣誉村民”颁授仪式,4月19日的昭阳区旧圃镇大村村,迎来了最特别的一天。以文化为纽带,书写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这个拥有近万人口的村落,不仅以苹果产业闻名,更是因农民读书会的成立、文艺创作基地的落地生根以及“荣誉村民”的倾情奉献,成为昭通市文化振兴的典范。
农民读书会:耕读传家,点亮乡村文明之光
大村村自古便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近年来,村“两委”以“书香润乡土”为目标,创新打造农民读书模式,将知识传播与法治教育、技能培训深度融合。
据介绍,农民读书会成立之后,将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有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也有村文化广场的集体学习,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动员学生带动家庭参与阅读,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读书会成立当天上午,有小学生、企业家、艺术家代表纷纷走上台,朗诵采风作品集《苹果香里的大村村》里的作品。大家饱含深情,用声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全国名校长、大村人徐伟曾深情回忆:“小时候老师两元钱的善意,让我感受到乡风淳朴的力量。读书会的成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
阅读改变人生,文化点亮心灵。大村村党委书记雷正忠介绍,近些年来,该村3000多户家庭中,走出作家、诗人、书画家等文化人才数十人,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持久活力。
文艺创作基地:乡土为墨,绘就大村诗意画卷
2024年8月,一场由40余名昭通作家参与的文学采风活动,让大村村成为文艺创作的“热土”。作家们行走在苹果园间,聆听百年弯腰神树的低语,探访石门坎水库的波光,记录村民口述的古老歌谣,将大村的自然与人文凝练成诗篇。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感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富矿。”
大村村以“弯腰神树”为核心,打造文艺创作基地。这棵滇朴古树已有数百年历史,树冠如智慧老者俯视村庄,被村民视为风调雨顺的象征。2025年,村委会围绕古树修建文化步道与观景平台,将其融入乡村旅游规划,吸引游客与创作者驻足。诗人夏文成创作的《大村小学校歌》,退休教师杨贵清的《龙潭赋》,均以本土元素为灵感,成为传播乡土文化的载体。目前,大村村正在组织开展“和美大村”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全方位宣传大村,提升大村知名度。
4月19日,昭阳区作家协会、昭阳区摄影家协会、锦逸书画艺术院同时在大村成立创作实践基地,为推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探索文艺培育、创作、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文艺创作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作家、摄影家、书画艺术家们笔下“甜脆可口”的7000亩苹果园、“香气浓郁”的大缸腌菜,不仅为特色产业赋能,更通过媒体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村民夏举蒿自豪地说:“我们村的苹果、腌菜因文化而更有味道!”
“荣誉村民”:勠力同心,共建大村美好家园
在大村村,“荣誉村民”不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份责任与情怀。
“没想到我80多岁了,还能够成为大村的‘荣誉村民’,真的很荣幸。”4月19日上午,未能到现场参加颁授仪式的昭通老书法家张正华得知消息,倍感欣慰。同张正华一样,当天有28名为大村村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士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
这些“荣誉村民”来自昭通市社会各界,他们纷纷参与大村村的建设,自发组织书画义卖活动,将公益资金投入教育振兴,激发了村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村民崔世云在道路改造工程中主动让出宅基地,支持“致富路”拓宽,昭通商人陈霞出资5万元购来学习用品捐给了大村村的孩子们,民间艺人李文银创作的诗词作品《炎黄子孙中国人》在村民中广为传诵……
勠力同心,共建美好大村。大村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飞跃,更是文化的觉醒。农民读书会点燃智慧之火,文艺创作基地激活乡土基因,“荣誉村民”凝聚共建合力——三者交织,勾勒出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旺”的画卷。未来,随着“弯腰神树”文化旅游项目的推进,以及苹果产业园与文艺创作基地的联动,大村村有望成为滇东北乡村振兴的标杆。正如村民雷光林所言:“环境美了,心气足了,我们的日子就像苹果一样甜!”
记者:刘建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