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3 11:00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盐津县普洱镇的24.6万亩竹林上。泥土中,褐色的笋尖刚刚顶破地衣,昭示着一年一度的采笋季已经到来。
4月的一天清晨,在海拔1200米的山腰处,采笋人李绵友带着工人们搭建临时营地,为即将开始的采笋工作做准备,温暖的阳光透过竹叶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绵友今年64岁,有着16年的采笋经验。
依山而建的营地里,100多顶黑色、白色、蓝白相间的帐篷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帐篷内外,采笋工人们正忙着为接下来的生活做准备——有的在架设简易炉灶,有的用竹竿和木板制作简易桌椅,这些简易的生活设施,处处透着山里人的朴实与智慧。
营地逐渐热闹起来,100多名工人聚在一起,既有跟着李绵友10多年的老把式,也有第一次进山的新手。李绵友召集工人们开会,他仔细讲解今年的采收标准:“大家注意,今年还是老规矩,直径小于两指宽的不能采。我们和县里的食品加工厂签了协议,保底收购价为每斤4元。”话音未落,人群中就爆发出阵阵欢呼。“按往年经验,一天能采200斤左右,这1个月下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采笋能手张大姐盘算着。
黄坪村党总支书记张从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有9800亩竹林,每亩产鲜笋约300斤,仅春笋就能为全村增收近1000万元。”
盐津县的竹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数据显示,全县笋用竹面积从2019年的48万亩增至目前的102万亩,亩产从200斤提升到300斤。2024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以前竹笋卖不上价,现在县里建了加工厂,不愁销路。”采笋人李大姐边整理工具边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盐津县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清水笋、即食笋等产品。在中和竹产业园区,新投产的生产线正将鲜笋加工成各类食品,远销川渝、江浙等地,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夕阳西下,采笋营地前的空地上,工人们正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李绵友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竹林,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再过几天,这里就会堆满新鲜的春笋。”
在盐津,像李绵友这样的采笋人有很多。此刻,他们怀着同样的心情,凝望着翠绿的竹海,静候着大自然最为珍贵的馈赠,为即将到来的采笋季做着最后的准备。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盐津竹产业正迎来新发展机遇。盐津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发展竹林生态旅游、打造特色体验项目等方式,让这片竹海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