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荐读|斯雄《独龙江的峡啦酒》

 2025-04-12 13:4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4月11日的《光明日报》14版版面

到云南工作后,我一直惦记着去趟独龙江,都说那里是“中国西南最后的秘境”,蛮荒而神秘。

去年6月的一天,终于成行。从昆明出发,先乘飞机1小时抵保山,然后驱车1个多小时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泸水市;再往北沿怒江驱车近4个小时抵达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从贡山县城乘车出发往独龙江乡,翻过高黎贡山,2个多小时抵达乡政府所在地。

独龙江边的独龙族村落。斯雄 摄

前后加起来,光路上的时间就超过9个小时,确实令人腿脚发软。当地人说,因为打通了高黎贡山隧道,修通了独龙山公路,这已经算是快的了。在过去,仅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这一段,就得好几天。

过去进出独龙江,简直难于上青天。陪同的人说,千年来独龙族人出行只能走驿道,靠人背马驮。

进独龙江走马帮驿道到巴坡有60多公里,一般需3天时间——出县城沿普拉河而上,经过自然保护站,第一天在海拔3200米的东哨房宿营;第二天翻越高黎贡山海拔3800米的南磨王山垭口,到达海拔2600米的三队宿营;第三天约14个小时可到独龙江乡政府原来的所在地巴坡。交通困难不说,还随时可能遭遇山体滑坡,沿途还要面对毒蛇猛兽。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封山期,高黎贡山的漫天风雪使这里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

独龙江乡处在担当力卡山和高黎贡山夹着独龙江形成的独龙江峡谷,海拔最高4900多米,最低约1000米。山高谷深,平均日照不足4小时,年平均气温16℃。一年有两个雨季,从3月的桃花汛一直持续到10月底,年降水量大得惊人,有3000至4000毫米。

我们在独龙江的那几天,正逢雨季,雨下个不停,最高时48小时降水量达400毫米。

很多人都知道“三江并流”,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3条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这片区域是四江并流,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西,还有并行的独龙江,就在“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独龙江还是条国际河流。东南流经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境,然后折转西南,进入缅甸,称恩梅开江,与迈立开江汇合后称伊洛瓦底江。

独龙江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被称为“来自远古不变的民族”。独龙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期称为“俅”或“曲”,也有称“俅人”“俅子”的。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本民族意愿,亲自定名为“独龙族”。独龙族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新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

遗世独立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独龙族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俗。

独龙江在这里跨国奔腾而下。斯雄 摄

独龙族就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生产、收获、狩猎、建房、求婚、节庆,都喜欢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感情,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每个成年男女都善于触景生情,即兴编歌或就地起舞。

独龙族的传统服饰,天然就像演出服。他们习惯用独龙毯,独龙语叫“约多”,意为披毯,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结实耐磨,昼可为衣、夜可当被。

独龙毯使用方便,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打结。男子出门佩偏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出门头戴大花毛巾,腰部多系漆染的细藤圈,出门常挂小篾箩,头部胸前均喜戴砗磲等为饰。

高黎贡山,独龙族称“独龙腊卡”,“腊卡”指的是山、山口的意思。整座山脉重峦叠嶂,高大雄伟。独龙江水流浩大,峡谷清幽,峡谷中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的宝库。

“独龙族人的主食是什么?”我问独龙江乡的杨书记。

“现在的主食为大米、小麦、荞子。过去缺粮食的时候,更多用董棕的根磨成粉,替代主食,玉米、马铃薯、红薯也吃得多。”

“两边都是大山,靠山吃山,山里可吃的东西应该很多吧?”

“这可能是个误区。在高黎贡山,人吃的东西少,吃人的东西多。山大林密,毒蛇猛兽,蚂蟥蚊蝇,瘴疠疟疾,随便哪一样东西,都能随时要人命。植物种类确实多,但绝大多数不能食用,少数能吃的,只能作为营养补充,光靠吃这些,缺少动物蛋白和脂肪,人会没劲儿。”杨书记进一步解释说,“高黎贡山处在‘野人山’的边缘,当年远征军回国翻山的时候,就吃尽了苦头。”

独龙江乡有97.3公里的边境线。我们从乡政府出发往南,去最南边的马库村,在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的陪同下,驱车去看41号界桩。界桩两边完全一样的地貌,独龙江在这里跨国奔腾而下。

哈滂瀑布。斯雄 摄

北返时,我们在一处瀑布前停下。这是独龙江的一处网红打卡点,名叫哈滂瀑布,独龙语借傈僳语称之为“哈滂依称”,意思为“万丈悬崖缺口跌落下来一股巨大的水,人们无法通过”。哈滂王河从约3100米的海拔处突然跌落,形成高200米、宽20米的瀑布。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数里之外都能闻见。据说,每当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月亮照射瀑布,瀑布倒映月亮,故又称为“月亮大瀑布”。

独龙族妇女有文面的古老习俗,早就听说那里还有“独龙族最后的文面女”,被视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关于文面,说法莫衷一是。一是为了美丽,二是为了防范外族土司的抢掳而自毁面容,三是驱邪避祸,四是图腾崇拜,五是成人或氏族的标志。

过去,当地女孩从十二三岁开始会按长辈的要求文面,先用竹签蘸锅烟灰在脸上画好纹样,然后沿纹路敲击竹针,刺成一行行针眼,敷上用锅烟灰和植物捣成的黑(绿)汁。几天后,创口上的皮层脱落,脸上便留下永久的纹样。

织独龙毯的纹面女。斯雄 摄

我们来到熊当村文面女李文仕家中,她正坐在手工腰机前织独龙毯。随着游客的增多,独龙毯的声誉鹊起,其市场也慢慢打开,现在全乡已有500多名独龙族妇女生产独龙毯,许多织女靠订单每年能增收六七千元。

李文仕家的房子是典型的独龙族民居。独龙江地区山陡坝少,村落大多分布在山腰台地和坡地上,传统民居为木垒房和竹篾房。木垒房主要建在孔目以北地区,用木料或木板层层交叉叠加而成,4个角的墙板被锯成凸凹的齿状交叉固定。竹篾房上覆茅草,内铺竹篾笆。

一江流淌的翡翠。斯雄 摄

在南方的大山里,火塘就是温暖的象征。独龙江乡每户人家里都设有火塘,我们围着火塘坐下聊天。

李文仕已经8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我问她一年能织多少床独龙毯,她说记不住了,织完就都被买走了。“现在日子好过了哦”,她小声嘀咕着,一个劲地请我们吃鸡爪谷粑粑。这是独龙族特有的食品,就着当地产的蜂蜜,味道独特,香甜醇厚。

独龙江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也高,寒意往往能彻入骨髓。晚上,杨书记建议我们去品尝一下独龙江特有的自酿酒,暖暖身子。不一会儿,服务员给每人端来一个小碗,碗里漂着几块肉和几颗野花椒,还有一层稀薄的油脂,汤色黄黄的。

杨书记告诉我,这是峡啦酒。我举碗喝了一口,咸中带辣,有肉的香气,酒劲很冲,味道很独特。我问峡啦是什么意思,回答是来自怒语,“峡”指肉,“啦”指酒,独龙族沿用而来。

当地人一般以土鸡或其他野兽的瘦肉做原料,将肉砍剁成小块,然后放在锅里用漆油或酥油煎炒,炒至脆黄时倒入烧酒,盖上锅盖焖片刻即成。

独龙江的峡啦酒。斯雄 摄

独龙江乡最南边的马库村和最北边的迪政当村,南北纵距约91.7公里。两边山上溪流纵横,沿途古树参天,我们一路上边看边聊,杨书记指着一棵行道树说,这棵就是董棕树,我们现在把行道树全部改为独龙江原生树种鸡冠滇丁香和董棕,不用外来树种。他又指着奔腾的独龙江说:你看这碧绿的江水,像不像是一江流淌的翡翠?

“老百姓的收入现在怎么样?”望着四周怡人的山水,我问杨书记。

“我们已经连续3年保持增长,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啦。”

“增收主要靠什么?”

“草果种植是我们这儿的特色产业,全乡草果的种植面积就有8万多亩呢!神秘的独龙江和独龙族,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每年吸引各地游客好几万人。我们的独龙毯,更是卖到了北京、上海……”

一个曾经遗世独立的古老民族,从刀耕火种跨入信息社会,既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又很快变得富足,不能不令人称奇。

每当回忆起独龙江的峡啦酒,那独特而浓郁的滋味便会在味蕾绽放。峡啦酒的滋味,满溢着温暖与自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央媒看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