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故事丨杨六兰的欢喜庄园:振兴路上的“诗和远方”

 2025-04-12 11:00  来源:昭通日报

3月11日,春和景明。

从绥江县城出发,驱车沿着绥水二级公路向东行驶半个多小时,穿过漫山遍野的李花海,经过和平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再向峰顶山转弯,“欢喜庄园”的牌子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我们此次采访的目的地——会仪村2组杨六兰的欢喜庄园。

踏上庄园的石梯,曲径通幽,满园翠绿,玲珑的喷泉、精致的凉亭、可爱的多肉、幽香的兰草,无不显示出主人的悠然雅致。听见脚步声,庄园的主人杨六兰和妻子王东梅迎了出来。

近500盆花草绿植,将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庭院装点得美不胜收;一栋3层楼的“乡间别墅”,被这生机盎然的浪漫花园围绕着。在茶房的观景露台上,王东梅刚完成的插花作品——一盆用废弃土罐和枯枝制作而成的桃花盆景令人赏心悦目。夫妻俩随心而坐,品屋旁的乡间野趣,观溪沟的飞瀑流泉,好不惬意。

春色正好,小小的乡间庭院生机勃勃,杨六兰夫妻俩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这个美丽而精致的庭院是杨六兰夫妻俩振兴路上的“诗和远方”。

其实,在成为令人艳羡的花园之前,杨六兰夫妻俩所在的村落曾一度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等因素,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收入普遍较低。

“由于移民搬迁、避险安置,很多人都走了。现在,我们会仪片区仅有居民65户,常住人口不足300人。”片区党支部书记刘贵林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村里的点滴变化,“20年前,村民除了外出务工和种植玉米、油菜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会仪片区地势起伏大,两边都是高山,如果遇到下雨天,脚上全是泥巴。”在杨六兰的记忆里,以前的家乡确实称得上“穷乡僻壤”。“那时候,我们夫妻俩常年在昆明、泸州等地务工。”“我嫁到这里来,娘家人都觉得我是嫁到穷山沟里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往昔艰难的生活。

历史长河总是在峰回路转处,激荡出破旧立新的潜能。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同年,绥江县依托峰顶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以及森林木屋,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踏春赏景。而杨六兰的老家,正是游客前往峰顶山的必经之路。

为抓住这一发展良机,杨六兰夫妻俩结束了在昆明的务工生涯,双双返回家乡,利用自家的3层楼房开办农家乐,并起名为“欢喜庄园”。曾经的猪圈、鸡舍被改造成了餐厅、凉亭,600多平方米的庭院也被改造成一个大花园。

“我从小就对花花草草情有独钟,以前我就跟丈夫说,等生活条件好一点了,我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小花园,种点花花草草。”王东梅说,没想到自家能有600多平方米的大花园,这得感谢丈夫,让她实现了愿望。

“兰草耐旱,一般20多天才浇一次水。”杨六兰喜欢兰花,自己买了一些,又从亲戚朋友家挖了一些,3年多就积攒了180多盆兰花,庭院入口芳香馥郁,变成了“兰花走廊”。

“大多是春兰,等到开花了,院子里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闻着扑面而来的暗香,心情很舒畅。”杨六兰说,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农民也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品质,养花种草,不仅给庭院增添了生机,也陶冶了情操。

与杨六兰不同,王东梅更喜欢小花小草,尤其对胖嘟嘟的多肉植物格外钟情。庭院里、凉亭边、栏杆上,摆了300多盆小巧精致、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坛坛罐罐、瓶子、碗……在王东梅的精心侍弄下,各种废弃物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它们一天天地发生变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特别是看到这些多肉从之前的残次品蜕变为精致的盆景,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愉悦的笑声印证了王东梅的好心情,她说,每天侍弄花草,日子更加充实,内心世界也更加宁静。

杨六兰夫妻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源于物质条件的富足。返乡这几年,杨六兰在周边承接了一些基建工程,王东梅则在家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夫妻俩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的生活也充满阳光,空闲时管管花花草草,我觉得很幸福。”杨六兰瞟了一眼正在侍弄绿植的妻子,嘴角露出甜蜜的笑容。

“我家拥有这么大的一个花园,可能是很多人追求诗和远方。”王东梅说,“这样的日子,我觉得蛮幸福的。”

坛坛罐罐成了花盆,废弃竹筒变身护栏,就连做饭用的柴火,也被堆砌得颇具艺术气息。庭院越来越精致,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喜欢庭院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总有乡亲和游客来到欢喜庄园,品农家土菜,赏绿美花园。

“原来,我们觉得种花草没什么意思,不如种点玉米或者水果,还能有点收入。”70多岁的邻居王廷先坦言,杨六兰夫妻俩刚开始种植花草时,大家心里都在嘀咕,觉得他俩“找不到事情干”。没想到,真正走进这个温馨浪漫的庭院时才发现,原来农村的标签,远不止是“柴火”和“泥土”。主人热情好客,王廷先会隔三岔五地到院子里溜达一圈,观赏花草,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我去过很多地方,也参观过很多庭院,但是今天来到这个庭院后,看到它如此精致,就有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觉。”来自绥江的汤刚因为工作下乡,返乡途中被这座精致的庄园吸引,足足停留了两个小时才意犹未尽地向主人告别。汤刚说,这个庭院引发了他关于生活的思考:“以前,我总是向往城市生活,可是在城里待久了,看到这样漂亮的庭院,就想起陶渊明,又开始想回农村了。”

古语云:“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受到杨六兰夫妻俩的影响,村里的妇女们纷纷在自家庭院里种上了花草,闲暇时便浇浇水、拔拔草,乐在其中。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哪有心思种花。”杨思秀家紧邻杨六兰家,耳濡目染下,她的观念不知不觉地改变了。20多盆生机盎然的花草,将自家院坝一角的晾衣房变成了“袖珍花园”。看着花盆里的土壤有些干,杨思秀从新买的小轿车后备箱里拿出一个喷壶,细心地给花浇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家的院子那么漂亮,谁不喜欢?我们也学着种点花草,这样大家的院子都变漂亮了。”

杨道英家长长的院坝护栏因为密密实实的花盆,已经成为了一堵“花墙”。不仅如此,房前屋后的菜地,也因为品类多样的花草而变得色彩斑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农民也爱美了。”杨道英说,这几年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花草,曾经偏僻贫穷的“落后村”逐渐蝶变成了“花园村”。

我们问道:“以前种菜,如今种花,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因为我们有了‘三件套’。”杨道英上扬的嘴角略显骄傲。

“什么是‘三件套’?”见笔者不解,杨道英解释说:“这几年乡亲们大力发展‘半边红’李子,房前屋后都是李子园,一年下来户均增收2万—5万元;每年县里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安排专车接送,提前落实岗位,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一年收入有好几万元;游客多了,乡亲们办起农家乐,一年下来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产业、务工、农家乐,可不就是‘三件套’吗?如今,咱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喽!”杨道英抬手指向几公里外的和平绿色建材产业园区,我们顺着手势眺望,车辆穿梭,机声轰鸣,一派忙碌的施工建设景象。

杨道英兴奋地告诉我们:“你看那片山,那儿是咱们绥江县聚焦绿色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重点项目。不久后,那片山上会打造出一个集石材设计研发、加工制造、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区。”

“你看,厂房建起来了,听说,县里正在招商,今年至少要引进5家企业入驻,到时候,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刘贵林接过话茬,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春风轻拂,花香四溢,春日暖阳下,带着露珠的多肉叶片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随着乡亲们从物质追求走向精神追求,会仪村2组美丽庭院越来越多,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村庄也变得越来越美。2023年,绥江县筹集了200多万元,在村里修了步游道、建了观景台、改造提升了村容村貌,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了美丽村庄。

沐浴在春风里,我们走在欢喜庄园后山的步游道上,道路两旁是洁白如雪的李花林,李花林下是生机勃勃的中药材,李园旁边,一棵棵枇杷树果实累累,散发出淡淡清香。李花掩映下的小村庄内,几名妇女的聊天声、谈笑声不绝于耳;村外公路边,孩子们三五成群,玩得正欢……

远处青山如黛、层峦叠嶂,近处农家小院如诗如画。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那首古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春光明媚,来欢喜庄园的游客更多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通讯员:罗洪  杨胜梅 文/图

一审:谭泽涛  一校:罗 洪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罗 洪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阅读昭通 故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