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青胜乡下辖1个社区、3个行政村,有人口1万余人,如同深谷幽兰般静谧地绽放在永善县最北端。
一
第一天到图书馆工作时,面对陌生的面孔和从未接触过的工作任务,我显得焦虑又迷茫。馆长看出了我的担忧,笑着说:“小张,新环境也是新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你要相信自己,勇敢前行。”
在一次培训中,他引用《两地书》和《怨郎诗》给我们讲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曲折的爱情故事。他说:“试想,如果卓文君是个华而不实的女子,又怎能让司马相如幡然醒悟呢?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以,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馆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青胜人。
来到水星坝,我完全被潺潺流动的水声、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形态各异的巨石迷住了,稍不留神又落在队伍后面。这时,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妹儿,小心路滑哟!”“妹儿,不要慌,慢慢走,他们就在前面。”这是个素未谋面的人,她不是导游,不是工作人员,是一位普通村民。她是我认识的第二个青胜人。
交谈中得知,她是从山上搬迁来的,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她说:“突然看到有人来这里,我太高兴了。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是贫穷的‘夹沟沟’了。你看,我们住的是小洋房,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以前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一年半载才能赶一次集。收成不好的年头,连解决温饱都成困难。后来,政府不仅让我们搬出穷窝,还给我们修了那么好的房子,家家门口都有地,只要勤快点,小菜园一年四季都绿油油的,一年到头都有吃的。”她顺手摘下几个沃柑塞到我手里,“妹儿,你尝尝,这是集体经济林,可以免费吃。纯天然的,吃着可放心了。”她脸上知足、感恩的笑容绽放成了一朵绚烂的花。
我在青胜乡碰到了这样一位老人。她80岁左右,穿得干净整洁,背有些驼。因我跑回村头去补拍照片,回来时走岔了路,便绕到了她家大门口。当时,她正往锅里加水,听到脚步声,她愣了一下,放下手里的水壶。我怕惊扰她,于是笑着说:“婆婆,你在忙呀?”她说:“不忙,我在煮晚饭,你找人啊?”“不是的,我走岔路了,结果走到了你家门口。不好意思,打扰您了!”我以为婆婆会给我指出村的路,没想到她拉着我手说:“听你的口音不像本地人,你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你不要怕,我们这里没有坏人。你肯定饿了,我煮饭给你吃,炖嘎嘎(肉)给你吃。你今晚就在我这儿住,明天我带你去找村上的领导帮忙,他们会送你回去。”婆婆的手虽然干瘪、粗糙、颤颤巍巍的,却让我感到温暖无比。她是我认识的第三个青胜人。
婆婆让我想起了离世20多年的奶奶,顿时,我潸然泪下。婆婆慌了,把我揽入她那温暖的怀抱里,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说:“不怕,有我在。”那时,我真想赖在婆婆的怀里,巴不得自己真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我就可以吃婆婆煮的饭,睡在婆婆的身旁,在静谧的黑夜里感受她的温暖,听她讲遥远而漫长的故事。
有的人,一辈子也许只会见一面,但足够让你惦念一生;有些人,即使天天见,最终也只是你生命中匆匆而过的路人。
二
走进水星坝,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树荫下清冽的溪水静静流淌,一排排蓝白相间的洋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沃柑树下,豌豆、白菜、蒜苗、小葱、莴笋、卷心菜长势诱人。
村子里一块刻有“南华宫界”字样的石头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我从村党支部书记那里找到了整理《青胜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的龚顺培的电话。了解了我的意图后,他说资料还在收集和修改中,整理完会赠送一本给县图书馆,还说可以将现有资料借给我看。
我电话咨询了退休的馆长赵秀清,他告诉我,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除了龚顺培,还有从县教育体育局退休的李廷富,他也是青胜人。于是,我又联系了李廷富,他给我讲了开采铜矿时水星坝的繁荣和兴衰。交谈中,我了解到水星坝曾经不只有南华宫,还有武圣宫、万寿宫、云禄宫、禹王宫等,是全国各地的矿工、客商为方便联络而建立的会馆。随着水星坝的衰落,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些会馆被毁灭殆尽,之前见到的那块石头应该是当年立在南华宫门口的。
“廻龙池”是镶嵌在姚明顺墓前的。据说因姚明顺及其儿子姚启鳌都死于外地,他的亲人为了让他们“落叶归根”,便在碑前塑了一块刻有“廻龙池”的石板。
七星石,总共有14块,有明七星和暗七星之分。明七星,是指立于地表之上的七星石;暗七星,顾名思义就是指埋在地下的七星石。相关资料显示,七星石并非天上落下来的陨石砸碎而成,而是水星坝本就巨石林立,因其排列酷似北斗七星之形而得名。
同行的田明也是青胜人,他指着稍远处一座又高又尖的山说:“那是百仗坡,又高又陡。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诸葛亮曾与白起带兵在那里打仗,因历经100次才攻下此坡,故名百仗坡。”我咨询了当地的老人,也查阅了资料,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在此打仗无从考证,但《嘉庆永善县志略》两次写到百仗坡,“百仗坡在柏木山西南二十里,层峦百丈,望之耸然,坡半有巨石一块,如床。”另有一首诗《百仗坡》写道:“蹑履步从容,登临百丈峰。振衣惊玉女,长啸落芙蓉。日捧云中雁,天明夜半钟。石床凭偃息, 豪兴轶元龙。”从记载中可知,百仗坡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有一块形似床榻的巨石,登临其上,顿感诗人登峰后的豪情万丈。
在《青胜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地人传说,孔明曾经与飞檐走壁的白起作战99次,最后一仗叫士兵白天看好进攻的路线,借用牧民的羊。羊头挂灯笼,分作多群,每群多只,用绳索捆扎羊嘴,赶羊士兵带上武器,利用天黑将羊赶到各自进攻地点隐蔽。待主攻领军夜半下令,士兵便点亮灯笼,随着一声炮响,赶羊人和主攻人一起配合,分主次冲向敌阵,刚好打一百仗攻下,由于两侧到垭口全是大坡,故称百仗坡。”
水星坝很小,处于两山间的最低处,它几经衰落又繁荣。从《青胜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中得知,清嘉庆中期至道光初期,由于铸钱用铜量大增,矿产资源丰富的青胜乡六马厂和民胜村成了皇帝钦命的供铜地。铜矿的大力开采和冶炼,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口迁入,曾经交通闭塞、无人知晓的水星坝迅速繁荣起来。开矿、伐木、搬运、修路、搭桥、兴集市、建会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咸丰年间,因矿产资源枯竭,开采难度加大,且树木被砍伐殆尽,水星坝渐渐衰落下去。
由于冶炼铜矿严重破坏了植被,水星坝遭遇了几次泥石流,低矮处的会馆、民房、庙宇全都被损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逃的百姓陆续回到家乡,治水、造田、办学……水星坝又兴盛起来。近年来,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的建设,让水星坝更加繁荣。
如今,水星坝一栋栋蓝白相间的洋房错落有致,道路四通八达,人民安居乐业。
三
青胜乡的美是嵌在云峰、铺洒在路旁、藏匿于山谷、镌刻入年轮、流淌在河里、绽放在云雾之中的,是初春的百花齐放,是仲夏的幽谷清泉,是深秋的层林尽染,是寒冬的金色暖阳,是藏于深巷的小家碧玉。
一天清晨,天空下着雨,没有风的追赶,雨丝轻柔缠绵,山谷的雾如轻纱曼舞。我们沿街而行,走得不慌不忙,仿佛谁都不想惊扰了宁静的时光。穿过巷尾,走进观光大道,漫山的金黄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大家突然变得步履匆忙,渐渐没入细雨蒙蒙中的万亩花海,谈笑声、惊呼声、无人机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人群渐渐奔向远方,我静立路旁,看着那一簇簇金黄在雨中摇曳,任清新奇特的花香在心间萦绕。
油菜花如同一个多情的女子,她喜欢田野,热爱山川,也钟情阳光雨露,在雨中呈现一副清新脱俗、娇嫩欲滴的模样。她与泥土缠绵,在田间欣然生长;她与山川对望,日夜诉说衷肠;她与雨水传情,深情回应滋养。油菜花任由雨滴肆意地亲吻自己,将他们悬挂于花瓣或藏匿在翠绿的叶间,甚至放任他们淌过躯干,渗入根部。
不知何时,薄雾已漫过半坡金黄,手中的雨伞渐渐有了重量,我追上人群,奔至观光亭。
回头,眺望。
重山环绕间,雾气缭绕,村庄变得模糊而遥远,盛开的油菜花铺洒在山野间,将春日的生机和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云雾缭绕的山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若隐若现的村庄。金黄灿烂的油菜花与云雾、青峰交相辉映,将清晨的青胜乡描绘成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卷。
我突然想起2015年冬天第一次来青胜乡,一路颠簸后,眼前呈现的是窄巷深街人迹稀、乡间小路荒草深的情景。10年来,乘着农文旅融合的东风,青胜乡已扬帆起航:集市热闹,商店、酒店、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乡间小路已然蜕变为观光大道,曾经凌乱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整齐划一的“黄金田”。它如同一位藏于深山的少女,亭亭玉立、含苞待放。在这仅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万余亩油菜,3万余亩竹林,还有蜂糖李、枇杷、脐橙……这本是一片山高谷深、不宜耕种的土地,但勤劳务实的青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耕细作,将日子过得安然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