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1 10:1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昭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求解、用心用情破题,全力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建设,成功绘就一幅幅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图景。
自2024年以来,一座座跨街、跨河天桥如雨后春笋般在昭通中心城市“排兵布阵”。位于滇东北中心医院、横跨二环西路的跨街1号天桥,在承接和疏散昭通中心城市大量车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连接利济河与乌蒙水乡公园的团结路3号天桥,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连接珠泉路的跨街4号天桥,有效促进了乡村与市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数十座跨街、跨河天桥相继建成,好似条条飞虹。从充满烟火气的市井街巷到风光旖旎的河畔两侧,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品质与内涵。
跨街天桥——城市新地标
漫步天桥,于半空中捕捉城市的脉动。新建的11座跨街、9座跨河天桥,框出建筑与车流交织的艺术画卷,城市的整体风貌即刻展现眼前。与街道的喧嚣不同,这些天桥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每座天桥都有自己的风采和故事。
置身其中,仿佛化身为这座城市的旁观者。利济河、秃尾河、窑湾河,粼粼光影间流淌着老城烟火。当旧桥隐入岁月的尘烟,钢筋水泥构筑的新桥不仅串起城市的交通“动脉”,更以现代视角重述着那些被阳光亲吻过的城市记忆。
4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团结路的3号跨街天桥。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或脚步匆忙,或悠然踱步,尽情享受着这座天桥带来的便捷与惬意。驻足天桥之上,只见利济河畔桃红柳绿,“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近在咫尺。桥下,车辆川流不息,却丝毫不曾打破天桥上的宁静。桥上,人们可以“瞭望”车水马龙,也可以充分感受这里的“烟火升腾”。
白色弧线蜿蜒盘旋,如同城市天际线上的灵动笔触。两条蓝红相间的“飘带”舒展开来,巧妙地划分出骑行道和步行道,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安全、便捷的休闲空间。这些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的朱提银,那纯净的白色弧形设计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相互映衬,既体现了现代都市的时尚感,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
行走于天桥之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每一步都丈量着昭通的历史与未来。
远观,天桥气派、漂亮;近瞧,现代、震撼。这是出租车师傅祖守宽对这座天桥的第一印象。祖守宽认为,跨街天桥建成后,交通便利且不拥堵了。但在某些地方,交通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部分行人不愿意使用人行天桥。尽管天桥已经建好,但一些行人贪图方便,选择横穿马路,车辆为礼让行人而造成拥堵。祖守宽呼吁广大民众,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让道路更加畅通,多多使用人行天桥。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是市民的热切期盼。市民吴政洋每天都要去幼儿园接送孩子,跨街天桥建好后,他安全感十足。他说:“不管是普通市民,还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我觉得安全都是首要问题。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保障他们的安全都至关重要。过去,有些孩子横穿马路,这不仅带来极大危险,也让部分家长忧心忡忡。我觉得这座跨街天桥建得特别好,它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保障大家的安全。”吴政洋当即拿出手机,拍下了他心目中的“最美”天桥。
新建的高颜值天桥,让周边居民出行不再提心吊胆。近年来,随着团结路延长线周边学校和楼盘数量的增多,路上车流、人流增大,人车争道的状况愈发突出。尽管设置了斑马线,但市民过马路依旧困难。昭阳区公安分局交管大队凤凰二中队中队长高应生说:“在我们管辖的区域内新建了几座人行天桥。天桥建成后,事故明显减少。此外,交通拥堵状况也得到缓解,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学校和居民区周边车流量大,车辆因减速礼让行人导致交通拥堵。天桥建成后,行人经天桥通过马路,车辆通行速度得以提高,减轻了交通管控压力。”
人行天桥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安全通道,切实减轻了交通压力,让交通“微循环”更加通畅,保障了市民出行安全。与此同时,天桥连通利济河沿线慢行步道与节点公园,实现骑行、步行畅通,形成慢行系统与生态公园、城市公共空间和谐交融的生态特色廊道。
跨河天桥——出行更通畅,幸福再升级
漫步利济河,两侧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利济河宛如一条玉带,润泽着城市的肌体。
横跨在河道上的天桥,兼具综合功能与高“颜值”。其设计理念巧妙,制作工艺精良,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更为昭通中心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天桥为市民健身休闲、享受绿色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通道。
乌蒙水乡公园是一个集交通、公园、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项目。公园内设有2座跨河天桥,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过河通道。这2座天桥设计独特,造型美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市民张鸣凤退休后,每天都去公园散步,她对新建的天桥赞不绝口:“现在方便多了,直接从这座桥上穿过去,几分钟就能到家。有时候,我还约上几个老姐妹,一起在天桥上散散步、聊聊天、看看风景。这座桥真是修到我们心坎里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身姿稳健,一招一式仿若行云流水。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市民赛贤琼开启了内心平和与活力共生的一天。赛贤琼选择在2号跨河天桥上锻炼,她说:“这里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来这儿锻炼,心情格外舒畅。”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围绕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生态环境目标,规划开展中心城区利济河、秃尾河、窑弯河河道治理工作。项目先期实施利济河段治理工作,打造18公里生态绿道、6个节点公园、10座滚水坝、11座人行天桥、11座跨河桥及2座栈桥等。按照建设主城区美丽河道建设示范项目,结合岸堤稳定、行洪安全、景观打造、休憩健身等要求,对利济河、秃尾河、窑湾河河岸进行重点布局与全功能规划设计。设计过程中,着重突出园林及湿地植被景观,全力打造滨水绿美生态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昭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于2023年10月开展建设昭通市渔洞水库水系河道水域环境治理暨美丽河道示范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推进,先期开展利济河段改造,远期实施秃尾河、窑湾河治理工作。
昭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朝鼎介绍,该项目是做好“城”文章的重要举措。目前一期工程实施利济河段治理工作,其中11座人行天桥已完成9座主体工程。项目实施后,将极大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缓解交通压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利济河与官坝路交会处的7号跨街天桥上,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加快建设进度。他们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确保工程如期交付。7号跨街天桥的设计同样别具匠心,不仅兼顾实用性,还巧妙融入艺术元素,其独特造型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中交路建项目副总经理郑世奇介绍道:“11座人行天桥沿利济河分布,横跨二环西路、团结路等城市主干道。这些桥梁秉持安全、可靠、美观、实用且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基于桥梁的景观需求,我们开展了分级景观设计,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3座风格独特的景观桥,其中中承式拱斜拉索组合梁桥已成为昭通的城市标志之一;展现朱提文化的梁式景观桥,让市民得以领略昭通的历史文化;与乌蒙古镇遥相呼应的仿古式桥梁,则打造出独特的乌蒙文化景观。”
郑世奇还介绍,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主动作为,制定了相应措施来解决施工场地狭窄、地下管网复杂以及环水保等问题。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单位,攻克城市道路钢箱梁等大件运输及主干道钢结构吊装等难题。
11座跨街、9座跨河天桥与不同片区的城市环境相互融合,采用人性化设计理念。部分天桥两端设置梯道,并设有骑行车道,方便自行车通行;有的天桥还加装电梯,进一步提升人性化体验。一座座各具特色的人行天桥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风格迥异,一桥一景。市民在河畔戏水、散步,于树荫下纳凉、聊天……潺潺清水再度流淌于市民身边,重新润泽着市民的生活。
天桥命名——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行天桥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交通需求,而是跃升为路口的地标,成为城市色彩与文化的展现窗口。昭通中心城市在人行天桥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些天桥不仅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还切实解决了市民出行难题。每一座天桥都应被视作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兼顾其艺术性与文化内涵。
这些跨街、跨河天桥应如何命名?如何让天桥从“工具性设施”升级为“城市地标”?这成了相关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昭通市相关部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期望通过集思广益,赋予这些天桥更具特色与内涵的名字。
市民赛贤琼建议,桥梁的命名可以依据各个地方特有的小地名来进行,也可以结合天桥周边环境、历史文化等来命名,如“利济飞虹”“团结之桥”等,既体现了天桥的地理位置,又融入了昭通的地方特色。
对于天桥的命名,昭通学院历史系教授唐靖建议,应遵循简洁、易记、富有文化内涵的原则,可将天桥所在的地标、历史背景或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使天桥成为展现昭通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的新名片。城市桥梁的命名,通常遵循“一桥一名、名实相符、规范有序、简洁明了、好找易记”的原则。例如,昭通人都熟知的陡街,它实际上是老昭通城的西正街,原名“乐丰街”,后来一度改称“崇安街”,由于它呈东高西低、大约30度的坡状,最终被人们称作“陡街”,且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镌刻在每一个昭通人记忆里的街名。
唐靖说:“昭通新建的跨街、跨河桥梁的命名,需要兼顾城市文化与历史、桥梁外形设计及特点、桥梁位置与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最为关键的是,为方便普通市民和游客,桥梁名称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晦涩的词汇。比如跨河2号桥,因其外形宛如彩虹,可考虑命名为‘彩虹桥’‘虹霁桥’;跨河3号桥地处老地名‘荷花’的区域范围内,可命名为‘荷花桥’;跨河4号桥临近未来的荷露公园,可命名为‘荷露桥’。‘荷花’与‘荷露’相互连贯,且便于记忆。再如跨街4号桥,靠近‘济川门’,将其命名为‘济川桥’,能很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跨街5号桥位于和平社区附近,可命名为‘和平桥’;6号桥连通国防广场和规划中的牛角湾公园,如果命名为‘国防桥’,与5号桥‘和平桥’前后呼应,寓意或许更好。总之,桥的命名不必刻意追求‘雅’,关键在于契合地方文化传承以及自然特性。”
昭通市相关部门对市民的建议予以高度重视,并表示将认真考量和吸纳这些意见。同时,他们还将持续强化对人行天桥的建设和管理,确保这些天桥不仅成为市民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成为展示昭通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在这些高颜值天桥的装点下,昭通中心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每一座天桥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寓意,它们不仅承担着城市交通的重要功能,更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无论是横跨二环西路的跨街1号天桥,还是连接利济河与乌蒙水乡公园的团结路3号天桥,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昭通这座城市的故事,让人们在行走间感受城市的温度与脉搏。
未来,随着更多天桥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昭通的城市面貌将焕然一新,市民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捷美好。
记者 莫娟 姜跃武/文 范云 通讯员 柴峻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