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1 20:33时值暮春,气温渐暖,又到了一年采笋季。鲜嫩的竹笋不仅是春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成为笋农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近日,笔者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探访了笋农康贵书流转的三百多亩筇竹林。微风拂过,竹林泛起层层绿浪。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生机盎然。工人们正背着袋子穿梭在林间,熟练地采收竹笋,清脆的折笋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康贵书自2018年流转筇竹林采笋以来,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了。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这片竹林不仅是绿色的海洋,更是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引擎。他说:“今年招了十多个工人给我打竹笋。打大根竹笋是两块五一斤,打小根的竹笋是两块八一斤,平均每个人一天的工钱是两百多元到四百多元。一天采笋的产量在一吨左右,平均每天付工人的工资就是五六千块钱。”
家住漂坝村的蒙仁美是康贵书雇佣的采笋工人之一,她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间,动作娴熟。谈起务工情况,她开心地说:“已经采笋一个星期左右,一天能采笋七八十斤,工钱两块多一斤,每天有两百块多元的务工费。
采笋既增加了她的收入,也让她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充实与满足,采笋之余,她还会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采笋日常。在这里,她和工友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竹笋不仅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让笋农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成为家庭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龙文涛家的院子里,一家人正在把刚采摘来的竹笋剥壳,小刀轻快地划过竹笋根部,笋壳带着清脆的声响被剥离,露出清香鲜嫩的竹笋。
龙文涛说:“今年我家每天有四个人打笋子,采笋十来天了,今天是最多的一天,有五六百斤。”
由于大关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为筇竹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孕育出的筇竹笋鲜嫩爽脆,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据他介绍,去年他家卖笋收入在4万元左右,今年笋子收购价在每斤4.5元左右, 至今年采笋以来,收入同样可观。他家的竹林,在这个春天,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源源不断地为家庭带来财富,看着堆成小山的竹笋,龙文涛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随着春笋陆续破土而出,大关县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采笋季。而像康贵书、龙文涛这样的笋农只是大关县筇竹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片翠竹遍野的土地上,一根根鲜嫩的竹笋不仅承载着笋农增收的希望,更见证着大关筇竹产业振兴的坚实步伐。
据了解,大关县依托筇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禀赋,通过科学决策、制定规划,全力推动竹基地建设、竹市场主体培育、竹产品加工、竹品牌打造、竹链条延伸,筇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2018年以来,全县投入竹产业资金达20亿元以上,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到116.6万亩,其中筇竹面积从20.83万亩增加到102万亩。2024年,全县竹林投产面积56万亩,竹笋年产量5.29万吨,竹材年产量5.64万吨(约4.5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实现28亿元,竹产业受益群众1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
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大关县以筇竹为媒,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富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