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25-04-09 15:46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巧家县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来自巧家县的残障儿童们绽放着独特光芒。这背后离不开巧家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兴平8年的坚守与奉献。
扎根特殊教育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2017年,李兴平开始担任巧家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并提出“以尊重生命、培养残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技能为根本,努力提高残障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的办学宗旨,确立“办好适合巧家特殊孩子的学校,点亮巧家残障孩子的幸福人生”的办学目标。
李兴平介绍获奖情况(资料图)。陈红云 摄
同时,李兴平带领团队成员为每名学生建立“一生一档”,上门开展入学评估,构建了“一主多辅”课程模式,实施“一二一一”课堂教学理念,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
为改善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效提高康复效果,李兴平指导学校教师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技能实训环境。对重度残障或无法到校的学生,李兴平推动“送教上门”服务,探索出了“一三四五”送教工作法,每学期为每生提供不少于60课时的康复、生活技能、家长思想开导等课程。
以爱育爱 做无私奉献的老师
该校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庭,掌握一些特殊技能,对孩子们日后的生活大有裨益。面对刚进校的学生,老师要从最基本的吃饭、上厕所、睡觉、洗澡等生活常识教起,正常孩子两三分钟能学会的东西,残障孩子可能要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老师们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为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多爱和温暖,李兴平全天守在学校,并利用中午、下午、周末等时间为学生们理发、进行心理疏导等。
体育课(资料图)。陈红云 摄
“2020年6月,李校长在学校顶楼查看水管破损情况时,意外跌倒,导致左脚胫骨平台摔骨折,他休息了20天就拄着双拐到校上班,因康复效果不好留下了后遗症。”“他待人诚恳,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李老师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从衣、食、住、行、学、乐等多方面关心关爱每个特殊儿童,给学生洗头、理发。”这是学校的教师们对李兴平的评价。
创新课程 让特殊教育有温度、有特色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李兴平深知,特殊教育不能仅靠书本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为让这群特殊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还在“特”字上下功夫,除开齐规定的课程外,还利用校内有限资源和校外一切可协调资源创办特色教育,根据残障孩子的不同特点、个性和特长,开设了足球、武术、篮球、乒乓球、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帮助学生练就一技之长。
学生作品(资料图)。陈红云 摄
“巧家特殊教育学校特奥足球队”“聋人女子足球队”代表云南省到重庆、武汉、北京等多个城市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乒乓球队员毛天勇在云南省残运会获1次男单第一名、1次第二名;多名学生美术、舞蹈等作品在云南省、州(市)、县(市、区)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获评“云南省特奥活动示范基地”“云南省体育先进集体”等。
此外,李兴平注重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全力打造学校的“百爱”校园文化,引领教师教学、提升工作质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李兴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8年,其中特教工作近8年,日复一日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无私的爱照亮特殊孩子的希望之路。面对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帮助更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融入社会。(陈红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