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村庄志·日子|冯代全:种下甘蔗收获幸福

 2025-04-09 10: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冬日里,笔者来到巧家县白鹤滩街道鱼坝村蔗农冯代全家的甘蔗地和糖坊,探秘他的“甜蜜事业”。

大地还被一层银色幕布轻轻覆盖时,冯代全和他的妻子便拿上镰刀、手套、捆线,骑着摩托车向离家几百米的甘蔗地出发了。他们刚到一会儿,前来帮忙砍甘蔗的村民也带着工具陆续赶到。甘蔗地里,大家一边谈论着当年甘蔗的收成,一边砍甘蔗、捆甘蔗。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大地的轮廓,冯代全和司机已经拉着满满一车甘蔗往家里的糖坊赶去。到达目的地后,他们熟练地倒车、卸甘蔗……一切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卸完甘蔗,冯代全马不停蹄地赶到熬汁区,工人们已将制糖所需的大锅、模具等清洗干净。随着榨汁机发出轰鸣声,新鲜的甘蔗汁顺着管道流入池子,大家便各自忙碌起来。

“丁零、丁零……”冯代全的手机响了,是有人咨询买糖。他赶紧处理订单,接着又接待了几拨订购巧家小碗红糖的销售商,谈成了几笔大单子。

午饭时分,经过几个小时的熬制,第一锅巧家小碗红糖出锅了。冯代全夫妻俩和工人们熟练地将清香甘甜的红糖成品装进箱子。下午4时后,冯代全开始装车,为城区的商家和顾客送货。回到家中,他匆匆吃过晚饭,又投身到红糖装箱、接单等 “甜蜜事业” 当中。

从甘蔗的种植管护到收割熬制,一根根甘蔗变成一颗颗巧家小碗红糖的过程是一场漫长而甜蜜的等待。冯代全夫妻俩和鱼坝村其他蔗农一样,日复一日地耕耘着他们的“甜蜜事业”。他们不仅凭借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增收致富,还通过传承小碗红糖古法熬制技艺,让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通讯员:向菊

一审:罗 丹  一校:向 菊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向 菊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村庄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