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09 09:0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往,这样鸟儿翩跹的悠然意境,似乎只在古诗词里存在,但如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在位于乌蒙山区腹地的昭通,这样的美景比比皆是。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巧家县马树湿地,从绥江县城滨江景观带到鲁甸县砚池山水库,黑颈鹤振翅、红嘴鸥嬉闹、白骨顶鸡畅游,百鸟争鸣,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鸟儿无疑是生态环境的最佳“测评师”。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鸟类既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观察它们的生理变化与群体变迁,便能知晓一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而越来越多的鸟类“青睐”昭通,这不仅是昭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具体表现,更是昭通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昭通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通过流域保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等举措,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赤水河流域云南段鱼类资源种类从2020年的36种增至2024年的43种,出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以上,大山包黑颈鹤越冬数量最高达2239只,巧家五针松从34株繁衍至7000余株。这一组组数据,清晰勾勒出昭通生态环境的蜕变轨迹。爱鸟始于心,护鸟始于行。在乌蒙大地,爱鸟护鸟的善举从未停歇。在绥江县城滨江景观带,志愿者们积极开展爱鸥护鸥宣传,引导群众文明观鸥、科学喂鸥;在云南大山包保护区,村民与巡护员齐心协力,成功救援一只迷路受伤的黑颈鹤;在昭阳区永丰水库,当地村民主动保护越冬候鸟白骨顶鸡……这些故事与行动,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爱鸟护鸟没有终点。昭通需继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修复,强化监督执法,提升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每个人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坚持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导者、参与者、践行者。
大美河山,万物皆灵。当迁徙的候鸟不再是“过客”,而是成为美丽昭通的“常客”,它们的每一次栖息与飞翔,都将为乌蒙大地增添灵动的生机,绿色也必将成为昭通最动人的底色,绘就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新篇。
作者:文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