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08 09:49开栏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乎城市未来与市民福祉。为全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强市”宣传工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昭通市融媒体中心组建记者专班,深入基层教育领域开展蹲点调研。记者们通过沉浸式采访与深度观察,挖掘基层教育一线的动人故事,并在《昭通日报·教育强市》版开设《校长的一天》《记者蹲点日志》《梦想家》等栏目。3月底,第一组记者走进镇雄县陇家湾小学,感受陇家湾小学的“善行教育”,并形成系列稿件,以飨读者。
清晨6时30分,雾气未散,在乌蒙山的褶皱里,海拔1400多米的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已亮起了第一盏灯。“第8035个清晨,山里的孩子需要光。”该校校长程丰贵每天早上7时,总是风雨无阻地和老师们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这个习惯自他22年前踏入这所学校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2年,他推动该校学生人数从160人增至439人,将一所仅有6间土坯校舍的乡村学校打造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更以独创的“善行教育”体系为乡村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从高山微光到燎原之势
“好校长要心中有爱。”
晨曦中,三年级学生程晓蔓奔向程丰贵,亲切地喊他“校长爸爸”。程丰贵柔声问道:“是不是要我帮你扎头发?”小姑娘乖巧地点点头。只见程丰贵的手指在发丝间翻飞,眨眼间,马尾辫就扎好了。他眼含慈爱地看着孩子说道:“就数你最调皮!”这一套娴熟的动作让我诧异。
程丰贵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走在校园里,说起陇家湾小学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2003年3月的春风还未吹化乌蒙山的残雪,24岁的程丰贵满怀憧憬地背着行囊来到陇家湾小学,眼前的景象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鼻子发酸。970平方米的校园里,6间教室的墙体皴裂斑驳,如古树的表皮;歪斜的课桌上刻满岁月的沟壑;琅琅书声在漏风的教室里飘荡。“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教育火种将烬的残烛!”程丰贵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面对全乡倒数第一的教学质量和生源流失率高达20%的困境,刚任校长一职的程丰贵不断追问自己:“干还是不干?要怎么干?”经过一夜的思考,他找到了答案:“不仅要干,还要干出名堂来,干出大动静来!”在乡亲们质疑的目光中,他抡起铁锤,带着老师们凿石铺路、修补危房。他们的身影,成为大山深处最动人的风景。“当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当初为什么走到这里!”程丰贵用这句话为自己加油打气。“当时,教室的裂缝能塞进手掌。”在他的回忆里,剥落的土墙与如今的教学楼形成强烈反差。22年后,谁也没想到,当年“程校长这块又硬又倔的石头”竟能在乡村教育改革中激起“千层浪”。如今,学校占地面积达6310平方米,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学楼、综合楼、篮球场、食堂等建筑错落有致。
“好学生要有好品德、好成绩、好身体、好情操和好劳动观念。”上午10时,陇家湾小学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学校用兔子舞、打跳等学生喜欢的舞蹈代替传统广播体操,学生们乐此不疲。程丰贵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心中“好教育”的模样。
“好学校要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发展。”程丰贵和老师们在高山之间,再次燃起了教育的火种。
善行文化铸就教育温度
2024年3月,陇家湾小学“善行银行”作为德育创新案例登上《中国教育报》。3月27日17时许,位于教学楼一楼的“善行超市”里,围满了兑换善行积分的学生。
程丰贵是一位能够将“观念”通过不断探索改进,最终打造成完整“体系”的校长。在陇家湾小学蹲点采访的那几天,“善行教育”的观念让我感触颇深。
实干第一,硬件突围。程丰贵从北京争取“加油未来”项目的支持,联系热心村民捐赠电动校门;争取红薯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赞助,建成编程教室;说服村民自发让出5340平方米土地扩建学校……程丰贵累计争取到社会捐赠资金逾100万元。“程校长的抖音号、视频号经常发布学生上课、课间活动的视频。”学校教师余冬云笑着说道,“程校长说,要用山区教育守望者的情怀换取硬件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2017年,程丰贵在北京师范大学研修时,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几年后,这把“火”被他淬炼成独具特色的“善行教育”体系。
2023年秋,一封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翻山越岭抵达陇家湾。毕业生邓云——这个曾经险些辍学的女孩,在“善行教育”的浸润下成长为镇雄县高考状元。“程校长说,善行的种子会开花,原来它开出的花可以是未名湖畔的荷花。”邓云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软件革新,储存善行。在陇家湾小学的“善行银行”存折里,记录着孩子们拾金不昧的行为;“善行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可用积分兑换的文具……这些源自2024年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创新实践,使德育变得可触可感。当六年级学生王焮攥着攒了半学期的100个积分,给远在浙江务工的父母兑换围巾时,程丰贵眼睛泛红,眼神中流露出柔软,他感慨道:“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教师成长工程”如同魔法石。2010年,全校仅有1名本科教师,而现在已有11名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教师曾洪权采用“山歌数学教学法”,带着学生唱“2、3、5、7、11,阿老表来洒依……”,孩子们拍桌应和的场景,彰显出文化血脉已融入课堂!
每周四的“善行讲堂”让老教师焕发新活力;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云端教研”打破地域壁垒;“陈小军在仁厚小学搞起‘善行菜园’,刘敏在长安小学灌输‘善行教育’。”说起这些,程丰贵眼里闪着光。如今,从陇家湾小学走出的3位校长正在不同的学校复制“善行模式”,这些老师如同蒲公英般将“善行理念”播撒在尖山乡的其他学校。
“别人选择离开时,我们选择了坚守;别人选择抱怨时,我们选择了努力建设;别人选择观望时,我们选择更加坚定地行动。”程丰贵经常用这几句话激励自己和学校的其他老师。
落日余晖洒在“善行证”陈列柜上,学生们用积分卡拼出的北斗七星图案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种下的火种,现在成了照亮别人的光。”学生们还用便利贴拼出胡杨树图案,以此激励自己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2000余枚积分卡像散落的星辰,照亮乌蒙山教育的夜空。程丰贵用22年光阴证明,当教育遇见善行,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希望之花。这朵花,正沿着“五善课程”的脉络,把文明的芬芳送往更远的山峦。善行之花,如今已繁衍成覆盖尖山乡的教育“生态林”。
“蒲公英教师”的星辰大海
陇家湾小学秉承“立德树人,善行文本,幸福至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陇家湾小学是镇雄县第一所把“少儿编程”设为特色课程,把“善行文化”融入思政课来开展教学的学校,也是全面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有机结合的学校。
“好教师要善于担当、爱生如子、言传身教。”
在陇家湾小学与师生们朝夕相处的几天里,我看到这所学校的“好”写在师生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这所学校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老师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7年,该校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加油未来”项目学校;2020年,被评为“镇雄县三星级示范学校”;2022年,被评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同年,包揽全乡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所有推荐名额。该校现为昭通市在校学生最多的村级以下小学;重点中学升学率连续5年超30%;教师团队累计获各级表彰上百人次;部分学生可熟练运用少儿编程基础知识,该校也是全县首个将少儿编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的学校……
“有人说我是‘张桂梅式’的校长,其实我们每个乡村教师都是教育星火。”晴空下,程丰贵正指导孩子们写下“善行天下”的字样。远处,新栽的“善行林”在春风中摇曳,仿佛是无数双托举梦想的手。“我们坚守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程丰贵办公室墙上的《十五年发展规划图》展示着他的教育蓝图:“善行文化研究院”将系统提炼乡村教育经验;把学校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推进与上海名校共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程丰贵就是一位“蒲公英教师”,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下的星辰大海。他让我看到,善行如光,虽微致远;他让我看到乡村教育的星火相传;他让我看到他和老师们的坚韧。每个人都在努力向前,正如程丰贵说的:“坚持就会改变,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陇家湾小学位于镇雄县尖山乡仁厚村陇家湾村民小组,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村级以下完全小学。2003 年,程丰贵到陇家湾小学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校逐步形成以“善行文化”为抓手的办学思想体系。陇家湾小学办学理念为“立德树人,善行为本,幸福至上”,校训为“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校风为“求真创造美,光明圆融善”,教风为“善于担当,爱生如子,言传身教”,学风为“勇于立志,尊师若父,学思践悟”,办学目标为“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记者:陈允琪/ 文 毛利涛 兰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