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4-08 10:00“以前小区管道漏水没人管,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人来及时解决!”在水富市云富街道新天地小区,居民张大爷指着正在修理管道的工人感慨道。这个曾因搬迁安置而矛盾频发的小区,如今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了从“三不管”到“管得好”的蜕变。近年来,水富市构建“党建+”治理体系,通过组织重构、服务创新、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辖区85个居民小区治理效能得到了整体跃升。
组织重构:三级联动织密组织根系
“现在群众诉求有处诉、有人管,党员干部也找到了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对于“党建+”优势,云富街道人民路社区工作人员深有感触。水富建立“市委统、镇街联、社区拢”三级联动机制,让党组织根系深扎治理沃土,成为服务社区的重要力量。
水富市委统揽构建“大治理”格局,建立处级领导“包社区解难题”、机关单位“联小区办实事”、党员干部“进楼栋当先锋”、网格员“驻网格精服务”的治理机制,2000余名党员融入社区“微网格”开展志愿服务。组建由住建、综合执法等13家单位组成的“治理特勤队”。2024年联动街道社区解决民生问题175个,处理违规装修11起,新增物业小区充电桩端口300处。
街道党组织积极打好“组合拳”,统筹物业企业、业委会、楼栋长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敲门听需、为民解难,收集解决群众诉求300余件。社区党组织架起党群“连心桥”,依托“大党委”联动议事机制,凝聚不同隶属的党组织力量,推动解决新天地小区车位改造等“硬骨头”,实现了3天破题的治理“水富速度”。团结路社区党委书记安萍说:“就像家里有了主心骨一样。”
精准施策:“四型模式”激活治理末梢
走进安江社区枫叶新城小区,91套高清监控全天候守护,智能门禁便捷安全,社区管理呈现出新气象;田坝社区天福园小区通过社区与物业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小区治理水平,业主的幸福感持续增强……这些变化源于水富市实施“四型”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面对85个小区的差异化治理需求,水富市优化小区划分,探索出一套管理新模式。通过在28个市场化物业服务的小区建立物业企业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发展物业领域新党员等方式,让物业企业在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下运行。对其中4个社会保障型老旧小区和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小区,实行“社区党委+物业企业”共联共建模式,由政府投资改造基础设施,社区与物业企业签订协议共抓共管,实现政企协同破题。对25个单位自建小区和管理秩序较好的小区,实行“党组织引领+居民自治”模式,社区党组织指导小区制定居民公约、选举产生业委会,引导居民自主有序管理。针对面积大的28个开放式安置小区,采用社区统筹主导、政府应急保障的管理模式,社区干部整合力量组建服务队,真正解决群众遇到事情“来回跑”和“找不到人”的问题。
两年来,水富市先后投入1.34亿元改造55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5086户,整治外墙脱落4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群众满意度跃升至96%。“过去,我们没有物业管,大伙儿的诉求都没处说;现在,我们反映的问题有人及时解决,日子越过越舒心。”移民安置区盐丰小区住户狄阿姨指着整洁的社区环境说道。
制度赋能:“双轮驱动”筑牢治理根基
在水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考核表上,22家物业企业的信用等级每季度更新一次。在规范物业服务标准和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红黑榜+信用分”考评机制,物业工作成员单位、物业企业双向评分考核,推动服务“提起来”。深化小区“吹哨”和“网格服务”机制,整合城市管理力量,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吹哨”,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并及时办理,先后处置居民反馈问题3万余个,推动党建指导员、在职党员下沉小区服务5000余次,每月社区“大党委”组织“多方会谈”,协商解决焦点问题。
党旗飘扬处,万家灯火更温馨。为有效推动小区治理,水富市创新小区管理制度,用好党建这枚“绣花针”,穿起了社区管理的千条线,物业投诉率持续下降,居民物业费缴纳积极性不断提高,住户幸福指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