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从发源地到主产地: 洒渔苹果成长为支柱产业

 2025-04-04 10: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引入160棵苹果树到洒渔镇白鹤村李仲举家的庄园种植,此后,苹果就在洒渔镇安家落户了。

1962年,为了推广苹果种植,白鹤村补种了第二批苹果树,成为目前昭通树龄最长的苹果树。

“当前,洒渔镇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苹果种植历史最悠久,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排名第一的镇。洒渔镇苹果种植面积达13.1万亩,苹果年产量达42万吨,综合产值达28亿元!”说起洒渔镇的苹果产业,该镇党委书记自豪地说。

28亿元产值的苹果产业是如何形成的?记者走进洒渔镇,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种植:“金果”满山香满园

2024年10月,正值苹果大量上市的季节,沿着洒渔河而上,河岸垂柳依依,田地里苹果挂满枝头。“2001”“红将军”“红富士”……各类品种的苹果压弯了枝条,红彤彤的,像极了小孩子红润的笑脸。一簇一簇的红苹果,仿佛在诉说着种植户丰收的喜悦。从洒渔集镇出来,立马就进入到了苹果树的海洋,就连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苹果树。

上午10点左右,巡龙村村民杨福春已经在集镇的苹果交易市场将今早采摘的550公斤苹果全部卖完,正准备回家。他一边把顾客挑剩下的小果装上三轮车,一边告诉记者:“家里种了6亩苹果,采摘期可持续3个月左右,每天都要摘10挑苹果来卖,收入可达10万元。”杨福春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幸福。

居乐村9组的钱福勇正在帮助外地客商代购苹果,这不,他已经买到了几千公斤的苹果,工人们正在分选和包装。

钱福勇也是种植户,40岁的他承包了50来亩土地种植苹果,每年收益超30万元。“我种了2200棵苹果树,晚熟‘红富士’‘华硕’‘2001’等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种都有。最初,我对苹果种植技术一窍不通;后来,镇上派来了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如何修剪树形、合理施肥、科学喷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已经全面掌握了种植技术。通过使用有机肥、有机农药等,实现了生产高品质果的目标,种出来的苹果供不应求。于是,我想到了来集镇租一个门面,帮助外地客商收购优质苹果。去年,我收了100多万公斤苹果,赚取收益10多万元。”

在我们采访期间,外地客商不断催促钱福勇赶快帮忙代购苹果。他们对苹果品质要求高,而钱福勇知道哪些村民的苹果种得好。通过代购苹果,外地客商给钱福勇每公斤0.2元的报酬。“广东、河南、湖南、黑龙江等地的客商比较多。我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忙到夜间12点才能休息。虽然很辛苦,但是收益不错,也带动了集镇居民增收。”钱福勇笑着说。

钱福勇自己注册了抖音账号,经常分享种植、管理苹果的经验以及苹果交易的情况,吸引了大量粉丝,每条视频的点击量都很高。他打开最新更新的抖音作品,播放量已达18.6万人次。“我自己种的苹果都是外地客商通过抖音了解后前来收购的,很多请我代购的客商也是通过抖音平台找到我的。”钱福勇说。

截至目前,洒渔镇16.4万亩的土地上,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3.1万亩,约占全镇国土面积的五分之四。2万户农户中,有1.6万户农户从事苹果种植。“几乎每家每户都用货运三轮车拉着苹果来卖,加上邻近乡镇的果农也过来交易,洒渔镇苹果交易市场每天的货运三轮车停留量达3万辆次,高峰时期甚至达到5万辆次!”种植户张朝勇说道。

管护:良技良法促增收

高级农艺师秦梦正带着我们在田间地头采访,三台村3组村民陈让忠走上前拦住了他:“今年我的苹果摘完了,你看我需要着手修剪一下树形吗?”秦梦赶紧制止他:“这个季节正是果树生长高峰期,你可别去动它!”陈让忠信服不已。“幸亏有老秦,平时管护中有什么不懂的就向他请教。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虽然只种了20多棵苹果树,但只要管理得当,也能收入2万元,养老没问题。”陈让忠说道。

多年来,秦梦扎根洒渔镇,潜心研究苹果管护,已成长为昭通市“鲲鹏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他精心制作课件,每年在洒渔镇及附近乡村开展专题培训40余场次,受益果农达3000人次。每次他都会给学员发放《苹果栽培管理技术秦梦论文集》,帮助果农科学种植、科学管护。

秦梦注重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已实施果园自然生草和无袋化栽培10万亩。他主张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升苹果品质,实现优品优价。为了方便群众,秦梦成立了专家工作室,组建了“苹果之家”微信群,帮助营销大户和苹果种植户解决种植管护中的技术问题。

2017年,记者曾到洒渔镇采访苹果产业,当时全镇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0.1万亩,但苹果产量只有25万吨,产值只有8亿元。跟现在的产量和产值相比,差距还很大。华丽蜕变的背后,凝聚着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2017年,采访洒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季永荣时,他说:“苹果树老化现象突出;低产果园改造任务繁重;土壤偏碱性,需要补充有机肥,只有改良土壤才能保证果品品质;群众疏花疏果意识不强,高端果不多。”这次采访遇到季永荣,他说:“现在普及了种植技术,好苹果值钱了,群众知道怎样才能种出优质果,苹果产值自然就增加了。”

“近年来,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改土增肥、修剪拉枝等技术普及上,农技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精心管护果园,洒渔镇的苹果种植能手都成长为‘土专家’,现有‘金剪子’技术能手上千人,他们农闲时会到其他乡镇和周边省、市进行技术输出,帮助当地果农提升管护技术,每人每天收入有300元,已形成了洒渔镇的一块劳务品牌。”张朝勇介绍道。

销售: 购销两旺带动强

又是苹果丰收年,硕果飘香。正值“华硕”“2001”“红将军”等中熟苹果上市的旺季,在西南最大的苹果交易市场洒渔市场,3000多名外地客商涌入收购苹果,从凌晨两三点钟开始交易,直到傍晚时分,市场仍人潮涌动,一派热闹的场景。

“除了本镇的苹果,还有永丰镇、旧圃镇、苏家院镇的,甚至鲁甸县和贵州威宁县的苹果也有拉过来交易的,每天的交易量可达6000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收购商都有。”秦梦说道。

来到三台村胡家湾组,昭通市昭阳区岍美农场的杨恩磊已经从交易市场采购了大量苹果,工人们正在挑选、装箱、打包、发货。“每天收售苹果1万公斤左右,需要30名工人分选打包,持续时间三四个月。”杨恩磊说道。

杨恩磊从2015年开始从事苹果销售工作,起初生意并没有做得这么大,也就销售50吨苹果左右。2016年,他建起了容量达200吨的冷库,加上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他联系上了很多沿海一线城市的连锁品牌水果店,苹果需求量越来越大,渐渐地,每年发货量达到了1000吨以上。

在杨恩磊占地8亩的厂房内,记者见到了他投资100万余元新购进的每天可分选1万公斤苹果的分选线。“客商对果品质量要求很高,有了分选线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果面颜色、果品重量,有利于提升商品果的品质、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每天大概收购苹果1万公斤,高峰时期每天要收4万公斤,生产线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杨恩磊说道。

随着收购旺季的到来,杨恩磊的分选线过几天就要开始投入使用了。

“现在,我们的苹果主要发往商场和超市,这些地方要求品质必须达标,所以我宁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也要购买优质商品果。果农知道种出高品质的果子能卖个好价钱,也就增强了种出优果的信心,促使果农们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现在有了分选线,就相当于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斑点、黑心、果型不达标的苹果都会被挑选出来。”杨恩磊说。

杨恩磊销售生意的做大做强,促进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每年支付工钱80万元左右,买纸箱每年要用150万元,买网套每年要用40万元,快递、物流费要花费80万元……”他说。

随着从事苹果销售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洒渔镇成立了商会,杨恩磊任会长。“商会有40多个成员,搞餐饮住宿的、种苹果的、卖苹果的、从事包装和快递行业的都有。大家都是热心人,在做公益事业、互通信息、组织技术培训、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都积极发挥作用。”杨恩磊介绍道。

洒渔集镇上的居民张兴武在苹果交易市场开了一家快递公司。他说,最近还不是苹果交易最高峰的时期,但每天能往外发送5000件苹果,到了晚熟品种“红富士”上市的时候,每天能发上万件。“客户基本都是从微信、抖音等平台购买苹果,发往全国各地的都有。我在这里开快递公司10年了,每年从5月份早熟苹果上市就开始发货,持续到次年2月才结束。我还招聘了13名工人,在3个村设了5个快递点,都可对外发货。”

“一业兴,百业旺”,洒渔镇庞大的苹果交易量带动了纸箱、网袋、快递、餐饮、酒店、超市等行业的兴旺,镇上开饭店、小吃店的多达数十家,大型超市有10来家,快递有好几十个点。此外,洒渔集镇上还设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富滇银行、邮储银行等,方便往来客商资金存取。

北有烟台,南有昭通;西南苹果看昭通,昭通苹果看洒渔。据统计,2023年,昭通苹果已实现综合产值130亿元,覆盖果农13.8万户52.7万人,已成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记者:吕   翼    刘静涛/文   张广玉/图

一审:刘静涛  一校:张广玉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刘静涛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张广玉  二审:单 娟
二校:马 鹏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