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水塘村饮水变革记

 2025-04-02 15:58  来源:昭通新闻网

鲁甸县江底镇水塘村火石沟,地处半山坡,位于一个宽广的缓坡地带。这里的农户大多散居,房屋清一色坐北朝南,出门便能俯瞰牛栏江峡谷。水塘村因祖辈挖过两口蓄水塘而得名,而火石沟这地名却没人知晓其含义,或许沟头曾经出过玛瑙(当地人称为“火石”)而得名吧。

水塘村地处牛栏江右岸,海拔1400米,气温高,日照长,蒸发量大,年平均降雨量仅700毫米,是鲁甸县降雨量最少的区域。祖辈留下的两口蓄水塘,一个在中寨,另一个在二坪。蓄水塘旁边有一条大山沟,依靠雨季涨水引蓄,为周边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每天早晚,塘边蹲满了挑水、洗衣服、洗菜的人。洗菜的人在上游,洗衣服的人在下游。

水塘村像一个天然温室,土地肥沃,是鲁甸县早熟蔬菜产地,农民广泛种植蔬菜,如白菜、番茄、辣椒、莴笋、茄子等,一茬接一茬。农户非常珍惜土地,绝不让土地空着。满心期待蔬菜旺盛生长,挑上街卖个好价钱,以供养孩子上学。因此,每天来池塘拉水、挑水的人络绎不绝。但“死水经不住瓢舀”,池塘初春就见底了。鲁甸县水利部门先后实施改建扩容工程3次,将每口水池的蓄水量增至三四万立方米(已经达到蓄水极限),但扩建后水池蓄积的水依然不够用。干旱年景,水塘村是鲁甸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抗旱的前沿阵地。

水塘村是国道213的盘绕之地,货车师傅要在水塘村加水很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师傅从外地运输香蕉到昭通,到水塘村时要加水,提出用100斤香蕉换100斤水,村民却不愿意。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重复用水,是水塘人数十年养成的习惯。早晨的洗脸水,打湿毛巾就行了;晚间的洗脸水,以水盖过脚背为限;淘米水,用来洗蔬菜,清洗蔬菜的水,留下喂牲畜;洗碗水留着喂猪;洗头、洗澡只用一盆水。如果家里来了不知水情的客人,主人会有意无意地摆关于饮用水困难的龙门阵,变相提示,以防止客人浪费水……

家住水塘村火石沟的赵声英年近古稀,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的精气神很好,性格开朗,为人和善。赵声英的娘家在水塘村寨子上,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玉龙镇工农村接壤。

赵声英排行老大,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劳作挣工分,家里的用水就靠她。她七八岁时就开始挑水,木桶经水浸泡后很重,但不泡又会裂缝漏水。于是,父亲专门请木匠师傅为她做了一对杉木的小桶。寨子上没有水井,要到距家3公里外的皂角树去挑,一路都是爬坡上坎的羊肠小路,挑一趟十分艰辛。每次赵声英放学回家就得去挑水,夏天昼长,回来天还没有黑;冬季昼短,回来就要摸黑前行了。有一次走到半路,一只水桶撞上了土坎,她失去重心,摔了一跤。摔倒时,她跪在地上死死地抱着另一只水桶,像在拯救一条鲜活的生命。虽然那桶水“安然无恙”,但她的膝盖却破了一块皮,鲜血直流。赵声英并不在意身体的疼痛,倒是望着那只空桶伤心地哭了。她不知如何是好,再回去挑?时间太晚,加之自己又摔伤了;若挑着这桶水回家,担心父母责怪。掂量一番之后,她决定挑着半担水回家。

赵声英忍着疼痛挑着水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中,汗津津的小脸蛋上沾满尘土,一只裤脚揽到膝盖上面,伤口鲜红,腿上明显有血迹。母亲瞬间明白了,心疼地一把搂住她说:“儿啊,你摔跤了吗?”

赵声英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母亲,委屈地痛哭起来。

“我的儿啊,摔着就担着空桶回来了嘛!”

“娘……我……”母亲知道女儿的意思,是担心第二天没水做饭。想到这,母亲忍不住泪流满面。

工农村只有两个生产队,没有设置购销店。水塘村是村级所在地,设有购销店,工农村村民经常来水塘村购销店买煤油、盐巴等生活用品。寨子上的人自古就去皂角树挑水,两地村民来往密切,和睦相处,甚至通婚。泉点地处两山交会处,像个“人”字形,泉眼如茶杯大小,水质清澈甘甜,常年流淌,冬暖夏凉。水井旁边有2棵皂角树,树围近2米,高约20米,枝叶茂盛,四季常青,树龄有200多年。夏季,树上生长出长长的、弯弯的皂角,丝丝缕缕,煞是好看,要到次年初夏才掉完。皂角可用来洗衣去污,老一辈人来此洗衣服时,会顺手捡个皂角,用木榔头捶碎后就能使用。

清泉前面有个池塘,周围青草茵茵,绿树茂盛,湛蓝色的水面仿佛是掉落在山林中的一颗蓝宝石。赵声英每次来挑水,都要坐在池塘边歇一会儿,用她那娇小的手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再用指尖捋一捋汗津津的秀发,然后心情舒畅地欣赏清潭、花草和绿树,聆听鸟儿鸣叫,甚是开心。

有一年,工农村的放牛娃把牛放到了“边境”,晌午时躺在披毡上睡着了,几头牛窜过来糟蹋了寨子上的庄稼。寨子上的人看到后十分气愤,用石块追打牛,其中一头牛的脚被打断了。工农村人知道后,便来了10多个人,要求经济补偿。寨子上的人则说:“赔什么?一塘(块)苞谷苗都被牛毁了,我们不找你们赔偿就算好的了。”双方争执不休,产生了矛盾。双方断绝往来,工农村人封闭道路,不许寨子上的人过去挑水;寨子上的人则堵死了路,不让工农村人过来购物。工农村人不过来购物无所谓,无非走远点去买,可寨子上的村民要吃水,怎么坚持得住呢?僵持了半个月,寨子上的人便主动请求和解,最后以牛糟蹋的苞谷苗不计较,打断牛脚的赔偿半头牛的钱,双方才重归于好。

又过了几年,寨子上的人想分皂角树的水,几个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引水事宜。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对方同意,每户每年愿意付100元水费。那时的100元不是小数目,但他们认为值得,每年可节省大量劳动力,解决村民挑水的难题。

赵声英家姊妹多,家庭负担重。小学毕业后,她就没读书了,跟随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她脚勤手快、尊老爱幼、待人接物礼貌和善,成了寨子上大家最喜欢的姑娘。

赵声英长成大姑娘时,火石沟的邓泽忠托媒来提亲。邓泽忠英俊潇洒,赵声英的父母满心欢喜,但赵声英却死活不点头。原因就是她从小饱受吃水之苦,肩膀经历了磨破、起肩包、生成老茧的苦难历程,那硬邦邦的老茧摸着刺手,提起水她就心酸、伤心。

赵声英想过自己的婚事,认为只要对方身体好、勤俭持家就行,长相差点不要紧,但居住的地方必须用水方便。当赵声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父亲说:“英英,邓家离我们近,今后也好相互照应。邓泽忠初中毕业,有学问,家庭条件也不错。听爹的,错不了!”

母亲也趁机帮腔道:“儿啊,火石沟虽然更缺水,但道路好,四通八达。再说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在人们兴挖水窖了,如果一家人多挖几口水窖,一年的吃水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无奈,赵声英默认了这门亲事。

赵声英嫁到火石沟后,洗衣服要到2公里外的中寨或二坪,要么就趁江底赶集时,顺便背到牛栏江边洗,来回8公里,挑水则要去筲箕塆。火石沟在半坡上,筲箕塆在山脚,山路陡峭逶迤,赵声英总是累得汗流浃背,比在娘家时挑水更加艰难。

在这条路上曾发生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傍晚,一名妇女挑水回家,正值生产队收工,干了一天农活的社员们口干舌燥,看见那清汪汪的水后,都来要水喝。眼看一挑水已经被喝掉了好些,后面还有人继续过来,这可急坏了那妇女。出门时婆婆还提醒说:“水缸见底了,不要磨蹭,快去快回,还等着做饭呢。”“如何才能保住水呢?”她急中生智,在路边捡了两块干牛粪丢进水桶里。干牛粪一时半会儿泡不散,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而且对水质影响不大,这才让要水喝的人望而却步。

和赵声英结婚没几年,邓泽忠就去了大水井水泥厂工作,虽是一家小型企业,却比扛板锄种地强多了。赵声英在家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里里外外一把手。

有时,赵声英会坐在家门口清闲一下,凝视穹宇白云和苍茫群山,俯瞰银河般的牛栏江。每当这时候,她都会想要是在江边居住该多好,要是把江水抽上山该多好,要是多下点雨该多好,要是家门口能挖出地下水该多好……想到这些,赵声英不由得伤感起来。

邓泽忠知道后,心情沉重,深感内疚。赵声英幻想的挖出地下水,使他茅塞顿开,反思自己怎么就没想过打深井呢?如果能挖出地下水,既能为妻子减负,也能帮助乡邻解决水荒,那是造福子孙的事,哪怕倾家荡产也值得!

邓泽忠回到水泥厂后,把打深井的想法告诉了从事土建工程的同事。同事说,取地下水涉及地质构造问题,很复杂、专业性极强,建议他到县水利部门了解一下情况。可惜那个年代的鲁甸县水利局没有地质工程师。邓泽忠咨询了一位水利技术员,得知他是水塘村人,技术员便说,那地方属于喀斯特地貌,干旱极为严重,一般挖不出水。邓泽忠深感失望,满腔热血被浇了盆冷水,但他并没有放弃。两年后,邓泽忠外出推销水泥,见一地方在用机械设备打水井,便前去咨询。那位师傅听他讲述了缺水的遭遇后,很是同情,愿意无条件同他去村子里看看。结果大失所望,彻底断了邓泽忠打水井的念想。

土地下户了,人们看到了发展农业的曙光,精神振奋,满怀希望,视土地为命根。“田头地角不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一茬接一茬,不让土地空着。人们将责任地全部种上粮食作物,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水塘村人充分利用土地,见缝插针,兴起了苞谷、洋芋套种,认为高棵植物与矮化植物套种,增光、透气好,两样都能增产。他们舍不得清闲一天,成天在地里劳作,脸朝黄土背朝天,精耕细作,地里的草被薅得干干净净。

邓泽忠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认为种粮食作物只能填饱肚子,而且收益低。如果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虽然籽种成本高,但经济价值也高,比种粮食的收益多。于是,他在自家的责任地上全部种了花生。那年风调雨顺,加之精耕细作、肥料充足,花生大丰收,惹得赵声英眉开眼笑。火石沟的人羡慕不已,称邓泽忠是“小诸葛”。

次年,大家纷纷效仿,大面积种植花生。那年春天下了几场雨,人们满心欢喜,不料七月异常干旱,花生苗全部干死,颗粒无收。人们望着满地被烈日烤焦的花生苗,心如刀割。这一年,邓泽忠则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所以他又赚了。倒不是他“见好就收”,而是他根据当地的降雨规律,认为次年必定是干旱年。

水塘村这地方,降雨没有规律,要么春旱,农历五月不下透雨,种下的庄稼不能出苗或出苗后干死;要么伏旱,即将成熟的农作物也干死。邓泽忠并非能掐会算,他也“翻过船”。已经连续干旱3年了,按常理第4年不可能再出现干旱,于是他又大面积种植花生,结果还是干旱,希望变为泡影,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赔进去了,气得赵声英唉声叹气,抱怨丈夫:“当时我都说少种点,你偏不听。这下好了,赔得精光,还让人家看笑话。”

土能生金,能生长出人们想要的一切,但水塘村不能,特殊的干旱让水塘人致富的梦想一而再、再而三地破灭。他们输不起了,只能稳妥前行,种低经济效益的苞谷、洋芋,只要不绝收,哪怕减产歉收都心满意足。如今,偶有人家少量种植花生,有收成当然好,干死了损失也不大。

为了生存,水塘村人想方设法地改变饮用水的困境。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塘村人就在公路边挖水窖,雨季引公路侧沟的水,通过沉淀后装在水窖里备用。水窖内壁用石灰砂浆抿糊,为消除石灰味,采用豆浆粉刷。洞口做一道牢固的小门,把水锁得死死的,生怕别人偷水。

水窖,适合农户居住分散又无水源的山区,打破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限制,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挖掘和重组,具有投资小、易实施、建设周期短、产权清、好管理、见效快的优点,达到山上的水留在山上用、今年的水明年用、浑水变为清水用的效果。数十年来,鲁甸县水利部门大力建设水窖,从最初给予资金补助到全额拨款建设,建筑结构也更加科学坚固了,设计成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因地制宜,灵活采用外引、引屋顶雨水、集庭院雨水等多种形式。水窖基本解决了生活用水后,鲁甸县委、县政府倡导把水窖建在地里,用于农作物抗旱。如今的水塘村,户均有水窖3口,改善了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农作物保苗用水。

当年,邓泽忠对挖水窖满怀激情,充满信心,用心思考。他利用回家休息的日子,与赵声英一道在自家房屋背后挖水窖。水窖形状肚大口沿小,呈坛子形状,可蓄水20立方米,深2.5米。后来,邓泽忠又挖了一口大的水窖,可蓄水30立方米,深3米。初期开挖不太难,进度也快,但越往下挖越吃力,土石要垂直递上来,挖深了就用楼梯传递,再深就用绳索吊。土石坚硬,窖壁要挖规整,故邓泽忠在下面挖,赵声英在上面提,一天下来,两人的手都起了血泡。

邓泽忠说,大水窖开挖土石方量约48吨,照此进度,不停地挖也需要挖1个多月,加上抿糊等工序,两个月都竣不了工。自己又在水泥厂上班,1个月只能回家4天,岂不是要挖到猴年马月!于是,邓泽忠想到了老一辈人在吊井上做的木架绞盘,但木绞盘圆轴摩擦系数大,绞土的人仍会感到吃力。于是,他去县城找焊工师傅,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个钢架绞盘,用起来非常轻松,极大地提高了挖水窖的效率。

安装绞盘的那天,赵声英无比兴奋,抢先去试,一撮土轻松地被绞了上来,她笑得合不拢嘴,直夸邓泽忠聪明。邓泽忠制作的吊土架很快就传开了,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亲自体验后,赞叹不已。

邓泽忠要回厂里了,临行时再三嘱咐赵声英:“不要一个人下去挖水窖。”赵声英饱受吃水之苦,用水心切,恨不得马上建好。邓泽忠说过,等水窖建成后,就安装水管把水引进屋,像城里人一样用水,再买个电热水箱来洗澡。赵声英对淋浴魂牵梦绕,几十年了,她很少痛痛快快地洗过澡,为了省水,总是三下五除二地洗完。水窖建设紧紧揪住了她的心,她根本等不了!邓泽忠刚出门,赵声英就跑到水窖边观望、深思,看绞盘绳的铁钩,看砂浆桶上的钢筋提手,看着看着果然灵感就来了。次日一早,她跑到江底街上买了10只砂浆桶,回家后把桶丢下去,然后迫不及待地从木楼梯下去,一次性挖了装满砂浆桶,再扶直小桶提手,上来放下绞绳,一桶一桶地钩上来。挖土石、装土、吊土、倒土,一天来回在水窖中穿梭。

初夏的水塘村,烈日似火,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热得人喘不上气。赵声英没有因天气炎热而停歇,一天下来,常常累得浑身冒汗,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尽快挖好水窖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就是她强劲的动力,她劲头十足,连续干了5天。她想过,等水窖建成,就把水管安进屋,龙头一开,淌出白花花的水时,就把那根挑水的扁担砸得稀巴烂,以解心头之恨。天有不测风云,这天傍晚,提最后一轮土了,可有一桶土反复钩不上,赵声英便爬下去钩,不慎一跟头栽了下去,所幸井不深,她未伤及筋骨,并无大碍……

赵声英家的水窖终于建成了,夫妻俩在水窖旁建了过滤池和两级沉淀池,窖水清亮,水质良好。遗憾的是一个雨季只能蓄半窖水,这又令邓泽忠夫妇头痛不已。他们只得寻找水源路径,加长引水沟,采用铝板制成槽,用以引瓦沟水。

2024年,鲁甸县委、县政府三年供水行动计划项目在水塘村实施,圆了水塘村几代人用水的梦想,他们欣喜若狂,兴奋不已。该项目从火德红镇尹家海子水库引水,采用机械提水,主管长40公里。赵声英家的门口建了一口钢筋混凝土分水池,蓄水量达100多立方米,水管也安装进屋了……


作者:曹志光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