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01 10:01晨光初现,永善县红光安置区的易地搬迁群众满怀激情地开始了他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一天。在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红光片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施工现场,通过短期以工代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掌握了一至两项基本的施工技能,他们熟练地进行沟槽开挖、支模、钢筋捆绑、混凝土搅拌和蓄水池浇筑、水管安装等工作,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劳动景象。
以工代赈蓄水池修建现场。
红光安置区,是永善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全县13个乡(镇)3541户14669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扶持任务艰巨,因当地没有工业企业,就业劳动力主要是劳务输出广东、江浙沿海一带,部分劳动力为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就业十分困难。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更是对安置区“零”就业、难就业家庭的就业扶持,有效解决了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问题。
据红光社区党支部书记鲜波介绍,2024年永善县溪洛渡街道红光片区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带动当地群众434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321人)参与工程就地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331.46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15万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20人(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就业。
昭通是全省脱贫人口最多和搬迁规模最大的地级市,就业扶持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关键一环。乡亲们不出村,就能畅享“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昭通市发改委党组深入推进全市以工代赈项目,把党建和业务同部署、同考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发改委党组已指导实施党建引领以工代赈专项项目94个,共带动14653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002.5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报酬2852.57万元。
“2024年,市发改委党组坚持党建与业务‘一盘棋’谋划、‘一张图’推进,突出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实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综合业务考核办法(试行)》,建立并实施对上积极争取支持,横向服务企业、部门,对下挂钩联系11个县(市、区)‘三维立体’对接、服务、联系三大工作攻坚机制,构建‘4+N’党建引领推进工作协作机制,紧紧围绕主业主责,在推进稳增长、稳投资、保民生、促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切实发挥市发改委‘参谋部’‘项目部’‘作战部’的优势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昭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如何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昭通市发改委党组用实际行动作出解答。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是一项促进就业增收的惠民工程,更是搬迁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乡的难得机遇。通过组织技能培训,能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积极性,增加收入,增强安全感、归属感,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找准适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乡村,昭通市发改委党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基本内涵,统筹指导全市以工代赈项目政策落实、项目谋划、资金争取、工作推进。
“以工代赈项目市级服务队涉及5个科室14名队员,其中党员8人,与当地发改部门有关股室和项目地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组成县级服务队和项目点服务队。”先锋服务队队长杨洋介绍说,“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营造了有效组织发动项目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已发动98个项目地基层党组织牵头,506名党员干部参与组织、发动和服务群众,今年已下达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33个,总投资20993.73万元。截至目前,33个项目地基层党组织发动3427名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466万元,人均年增收达7100元。”杨洋补充道。
以工代赈,体现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考量。昭通市发改委在充分考虑11个县(市、区)项目点发展需求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把高质量实施好全市以工代赈项目作为“书记领办”项目,市发改委机关第二党支部作为“支部引办”项目,突出党建引领,组建“推进以工代赈项目高质量发展先锋服务队”,不断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效,让已脱贫、易返贫的低收入群众干起来、跑起来,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大关县木杆镇拥有竹资源31.5万亩,以黄柏为主的中药材20万亩,是木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落实不仅改善了细沙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助力群众更好地发展竹、药产业,也为木杆镇竹文旅融合发展、100公里旅游环线建设和细沙醉美竹园、金山云海等特色景点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解锁了木杆未来“筇竹文旅小镇”发展“新密码”,激活了木杆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巧家县马树镇以工代赈项目聚焦草皮地村和小米地村低收入群众、中低技能等群体,由基层党组织牵头,通过“培训+上岗”的方式,对当地参与务工的农村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工代训、劳动技能集中培训等,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学会一技之长,既保障了项目建设,又起到了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马树镇草皮地村草莓种植基地项目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有效提升乡村振兴内生活力,有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村容村貌提升,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赋能解难题、办实事,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昭通市发改委党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党组成员+其他委领导+党支部+科室”组建的8个工作小组,分片包干,经常深入全市11个县(市、区)开展政策服务、业务指导、工作对接、需求了解等工作,有效破解了“党建、业务两张皮”“落实、推进、督查、检查各自为政”等机关工作难题,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在统筹推进资金争取、督促指导、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抓工作落实、为基层减负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
与此同时,工作小组定期向省上对接汇报,积极加强同市直部门和有关企业协调沟通解决以工代赈项目政策、要素、谋划、储备等问题。2024年,全市累计争取到位增发国债38.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16.8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2.46亿元、专债73.8亿元;争取到位2024年以工代赈专项资金20663万元,争取到位2025年提前批以工代赈专项资金187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