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3-31 09:43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仅是连接川滇黔的重要水道,更是一条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独特生态系统的宝贵河流。为更好地了解赤水河的生态状况,保护这一重要生态资源,近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对赤水河流域(镇雄段)进行了系统性生态监测。
“刚刚在水里采集到许多鱼卵,鱼卵直径较大,卵黄颜色鲜亮,说明这里水质良好,鱼类种群结构恢复得不错。”在果珠彝族乡鱼洞生态观测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刘飞介绍,“水质监测是本次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多年监测结果来看,目前整个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水质及生物多样性均呈现良好恢复态势。”
此次采样工作不仅包括河流水样采集,还检测了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多项水质指标。同时,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也是本次工作的重点。科研人员采用多种采样方法,对赤水河中的鱼类、虾类、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进行了采集和鉴定。
采访中,当地居民对赤水河水质的变化感触颇深。鱼洞村村民龚超恒告诉记者,曾经的赤水河水质污染严重,鱼类资源锐减,河岸生态环境恶化。如今,随着赤水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河水变得清澈见底,鱼类资源逐渐恢复,河岸绿树成荫。这些变化不仅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希望和机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监测数据表明,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的1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其中7个断面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下降35%。这一显著改善趋势,标志着赤水河流域(镇雄段)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系统正加速向良性循环发展。
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沿岸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今,赤水河流域正从“生态恢复”迈向“生态价值”实现。漫步赤水河畔,两岸青山连绵,溪水潺潺,人民安居乐业,处处焕发勃勃生机。